作者自序 1
本卷提要 1
绪论 1
第一篇 先秦儒家执著现实的人文精神 1
引论 1
第一章 孔子对于人的发现 3
Ⅰ. 所谓孔子“复古” 3
Ⅱ. 对于“仁”的 建构 7
Ⅲ. 一次早熟的东方“文化复兴” 12
Ⅳ. 对于“礼乐”文化的扬弃与升华 15
Ⅴ. “为仁” 之方 19
Ⅵ. “爱人”与“泛爱众”的历史体现及其永恒价值 23
Ⅶ. 人格独立与对超凡脱俗的向往 32
第二章 孟子对于人的发现 43
引论 43
Ⅰ. 关于人的地位及其主体性 45
Ⅱ. 关于语言的遮蔽 53
Ⅲ. 关于共同人性的揭示 58
Ⅳ. 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评估 65
第三章 荀子对于人的发现 74
Ⅰ. 人的本质具有多重性 74
Ⅱ. 天性平等与教养的决定作用 81
Ⅲ. 由今通古 86
Ⅳ. “人欲”的问题 92
Ⅴ. 人的娱乐性与音乐 95
Ⅵ. “蔽”的揭示 100
引论 108
第二篇 先秦道家超越现实的人文精神 108
第一章 老子对于人的发现 110
Ⅰ. “道”的建构与超越 110
Ⅱ. 揭示“礼乐”异化与超越 117
Ⅲ. 认识的二重超越 123
Ⅳ. 人性复归与超越 132
Ⅴ. “不争”的智慧 139
引论 150
第二章 庄子对于人的发现 150
Ⅰ. 关于“待” 151
Ⅱ. 关于“无待” 155
Ⅲ. 关于“无用”之用 161
Ⅳ. 关于语言的遮蔽 163
Ⅴ. 关于“是非”的相对性 169
Ⅵ. 关于超越的非绝对性 173
第三篇 中国传统思维特征及其奥妙 181
引论 181
Ⅰ. 中国传统思维根源于取“象” 183
第一章 关于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 183
Ⅱ. 中国传统思维富于艺术性 190
Ⅲ. 中国传统思维“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198
Ⅳ. 中国传统思维的动态平衡观 207
从“易”出发的动态观 208
源于“阴阳”矛盾与“无”的动力观 212
“致中和”与“会而通”的平衡观 216
Ⅰ. 关于传统思维的原始发生问题 221
第二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演变 221
Ⅱ. 传统思维从殷商到春秋战国的演变 229
殷商的神本主义思维 229
周代作为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过渡 232
春秋战国取代神本主义的人本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235
Ⅲ. 魏晋玄学在批判汉代经学中兴起及其影响 238
以“贵无”为理论核心的玄学与魏晋思想的创新 239
玄学所实现的思想变革及其特点 245
Ⅳ. 宋明新儒家所实现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变革 250
从对于古代经典的“认同”走向怀疑 251
新儒家贵在“自得”的创新 254
新儒家之前儒学自身的变化 256
从周敦颐到二程 259
从二程到朱熹 264
从程朱到陆王 268
后记 277
参考文献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