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前言 1
1 研究现状 2
1.1 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 2
1.2 语言学哲学和语言哲学 5
1.3 泛语言哲学 8
1.4 语言哲学史 10
2 语言转向 15
2.1 “语言转向”的由来 16
2.2 语言转向的动因 19
2.3 语言转向的形成 24
3 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28
3.1 主要人物 29
3.2 思想背景 33
1 弗雷格和他关于意义和意谓的思想 40
第2章 分析哲学的领袖及其思想 40
1.1 意义和意谓的区分 41
1.2 思想与真 44
1.3 对象和概念 47
2 罗素和他的摹状词理论 50
2.1 不定的摹状词 51
2.2 限定的摹状词 54
2.3 摹状词理论的主要特点 56
2.4 斯特劳森的批评 60
3 维特根斯坦和他的(逻辑哲学论) 66
3.1 几个层次 66
3.2 基本思路 71
3.3 主要特征 74
4 卡尔纳普和他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想 77
4.1 词的意义 78
4.2 句法问题 82
4.3 思想特点 84
第3章 语言哲学的主要特征 90
1 以句子为出发点 90
1.1 逻辑原子论 91
1.2 语境原则 92
1.3 意义理论 94
1.4 意义和所指 100
2 从句法到本体和认识 106
2.1 语义上溯 106
2.2 对数的分析 108
2.3 分析的方法和依据 110
第4章 挑战常识 115
1 存在 115
1.1 康德的反驳 116
1.2 存在是一个谓词 117
1.3 存在与个体 120
1.4 自由逻辑 124
1.5 摩尔的分析 128
2 分析和综合 133
2.1 奎因的质疑 133
2.2 传统的区分 138
2.3 成功之处 142
3 真 146
3.1 塔尔斯基的论述 148
3.2 真还是真理? 154
3.3 T约定 159
第5章 日常语言学派 165
1 摩尔 165
1.1 捍卫常识 167
1.2 分析摹状词 168
1.3 对比罗素 173
2 赖尔 177
2.1 分析“存在” 178
2.2 分析摹状词 181
2.3 分析的方法 184
3 奥斯汀 187
3.1 新技术 188
3.2 言语行为理论 190
3.3 理论特点 194
4 斯特劳森 198
4.1 主谓区别 200
4.2 解释主谓区别 205
4.3 思想特点 210
5.1 系统与不系统 217
5 后期维特根斯坦 217
5.2 批评与联系 225
5.3 疑难与迷惑 228
6 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特征 231
6.1 主要特征 231
6.2 反思追随者 233
第6章 语言分析 243
1 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分析 244
1.1 范畴分类 244
1.2 区分谬误 246
2 中世纪的语言分析 249
2.1 助范畴词 250
2.2 指代 251
3 海德格尔的语言分析 254
3.1 具体说明——“是” 255
3.2 抽象说明——“是者是” 257
3.3 抽象说明——“此是” 259
3.4 分析的特征 264
4 语言分析的主要特征 267
第7章 逻辑和哲学 270
1 逻辑的性质 270
1.1 推理 271
1.2 思维 274
1.3 句法和语义 276
1.4 语言 279
1.5 必然地得出 281
2 哲学的性质 283
2.1 爱智慧 284
2.2 哲学与科学 287
2.3 形而上与形而下 290
2.4 可以拒绝形而上学吗 296
3 思辨与分析 300
3.1 区别 301
3.2 融合与分离 304
3.3 发展与进步 308
4 关于中国哲学和逻辑研究的思考 312
4.1 哲学的传统与特征 312
4.2 逻辑的传统与特征 314
4.3 现状与反思 316
4.4 研究与理解 320
附录:对象的明确和方法的更新——论有关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326
主要参考文献 341
索引 349
出版后记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