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3
第一章 人生的开始 3
一 故园书香与火种 3
序 宋任穷 3
二 少年出国,留学日本 9
三 矢志报国,弃工从文 15
第二章 创造社的“心脏” 23
一 发起组织创造社 23
二 为创造社扛鼎之初 33
三 把青春献给“创造”工程 42
第三章 驰骋在新文学批评的战线上 54
一 “黑旋风”与“板斧”精神 54
二 批评的建设与建设的批评 69
一 新文学的使命观 79
第四章 新文学的使命观与方法论 79
二 推崇现实主义,兼重浪漫主义 90
第五章 文采留传天地间(上)——成仿吾早期诗歌 108
一 时代的悲哀与幽婉诗风 108
二 别具一格的译诗 119
第六章 文采留传天地间(下)——成仿吾早期散文、小说与话剧 133
一 劲峭——散文艺术的特色 133
二 从浪漫到写实——抒情小说的探索 142
三 一篇反响强烈的独幕话剧 153
第七章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161
一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准备 161
二 倡导革命文学的两点贡献 169
一 让文艺流动到工农中去 179
第八章 对解放区文艺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 179
二 深化了解放区文艺大众化运动 184
三 高度评价鲁迅创作和鲁迅思想 190
四 深入学习《讲话》,开拓革命文艺 192
第二编 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207
第九章 迈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实步伐 207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 207
二 严峻的斗争现实的启示 211
三 从小资产阶级的文学革命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224
第十章 先锋队中老练的新战士 229
一 到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229
二 让《赤光》照遍全世界 233
三 战斗在德国的同志们的“兄长” 240
一 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 246
第十一章 从鄂豫皖到中央苏区 246
二 与叛徒张国焘的斗争 251
三 冒凶险寻找党中央 257
四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 267
第十二章 红军不怕远征难 272
一 “我走得惯” 272
二 “铁流”中著名的文学家 279
三 《长征回忆录》的写作 290
第十三章 晋察冀边区人民的好议长 298
一 在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的巨大贡献 298
二 边区人民的好议长 304
一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310
第十四章 建国以后的重大政治活动 310
二 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315
三 中国共产党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中顾委委员 319
第十五章 在“文革”的惊涛骇浪中 326
一 巍然挺立——饱经风霜的苍松 326
二 相信群众相信党,正确评价毛泽东 333
第十六章 翻译、校订马克思主义原著 345
一 五译《共产党宣言》 345
二 在拨乱反正中校译马克思主义原著 357
第三编 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上)——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65
第十七章 党校教育的开拓者 365
一 中央苏区党校的主要骨干 365
二 陕北时期的中央党校教务主任 369
三 新时期的中央党校顾问 380
第十八章 创建与领导陕北公学 382
一 依靠毛泽东、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 382
二 适应抗战需要,理论结合实际 397
三 热爱学生,热爱青年 408
第十九章 创建与领导华北联合大学 411
一 到敌后去开展抗日教育 411
二 在战火中组织教学 420
三 八百里“小长征” 440
第二十章 创建与领导华北大学 445
一 在人民革命走向全国胜利时创建华北大学 445
二 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 449
三 成立研究部、研究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56
一 坚持学习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463
第四编 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下)——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463
第二十一章 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463
二 创造教研室形式,重视师资的培养 469
三 及时总结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经验 475
第二十二章 高等师范教育的新开拓 480
一 改进东北师范大学的三条基本方针 480
二 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领导 486
三 卓有成就地领导师大教材建设 487
第二十三章 在山东大学的重要建树 493
一 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493
二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498
三 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 501
一 复校不是简单地复原 507
第二十四章 在新的基础上恢复中国人民大学 507
二 切实加强“四个坚持”的教育 511
三 培养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516
四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17
第二十五章 无产阶级教育思想的理论概括 520
一 论毛泽东教育思想 520
二 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特色 529
千秋师表,一代英豪——结束语 543
一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544
二 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548
三 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 566
后记 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