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手创业过程 1
出身贫苦家庭 1
从米店开始自立 3
涉足塑胶世界 9
多角经营 11
岛外投资 14
插足电动机车、汽车 16
跨世纪六轻工程效益惊人 22
垃圾也要当产业来做 27
第二章 管理哲学 32
追根究柢 32
节约、效率 35
克服困难 38
为大企业把脉 49
王永庆眼中的人才 57
如何与王永庆合作 64
信守诺言 70
第三章 王永庆的魅力 70
坦率真诚 72
工作狂热 74
传授心得 75
保健有道 76
回馈社会 77
第四章 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79
塑造白手创业成功楷模 79
王永庆的中国式管理模式 80
台湾经验典范之一 82
前瞻性经济眼光 84
成功经验广被学习 86
第五章 出走的震撼 89
台湾丧失工业发展空间 89
台塑模式在美碰壁 92
与大陆打交道不顺利 95
看中海沧、退出海沧 98
第六章 海沧计划一波三折 98
外销变内销 102
长江计划 104
海沧改打世界牌 106
海沧成为外资新乐园 107
王永庆小心触法 108
厦门人不看好 111
海沧不成似早有迹象 111
台塑在海沧仍有小厂投资 113
第七章 漳州电厂案紧急煞车 114
漳州电厂三年还本 115
为台湾产业找财路 117
三年不完成就会赔钱 119
台湾当局各单位表态 119
外资纷纷上门 121
大陆顺利通过的原因 122
后石村建路迎贵人 123
漳州政府的优惠 123
山西电厂计划更诱人 124
备忘录预留退路 125
工地上动作不停 126
李登辉担心什么? 127
第八章 王永庆眼中的台湾政治 131
屈辱的历史 131
对国民党的失望 133
对耕者有其田的不满 136
痛恨贪污、围标 137
反对“劳动基准法” 138
交通工程品质低劣 139
营私谋利的特权工程单位 141
第九章 王永庆的两岸观 143
中国人情结 143
两岸心结 144
第十章 王永庆眼中的慈母 147
不寻常的丧礼 147
追念慈母生平 151
老夫人生前点滴 159
第十一章 家族历史 166
祖先自福建迁居来台 166
祖先风水庇佑 167
3位妻子、9个儿女 168
9个儿女的困惑 169
密切的兄弟关系 171
各界关注交棒问题 173
孤独巨人 174
王文洋的接班之路 177
附录:王永庆箴言 183
社会就是学校 183
一勤天下无难事 184
追求合理化 185
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186
奢靡风气令人担心 187
勤劳美德逐渐消逝 189
管理必须追求根源 190
轻诺必定寡言 192
交谈必须言之有物 193
管理不能只了解皮毛 195
千万不要以亲为亲 197
战胜自己最重要 199
光喊口号无济于事 200
育人之前先育己 202
节俭乃度过困境之良策 203
经营企业不可投机 205
成败的关键在品质 207
主管的品质最重要 209
身处逆境焉知非福 211
追求管理的三个条件 212
刻苦耐劳的精神最重要 214
理论配合实务才能融会贯通 216
竞争带来了机会 217
吃不了苦就学不到功夫 219
不可重用没有经验的儿子 220
小心好景不长 22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24
刻苦的人较有成就 226
重视品质必能成大业 228
必须主动去服务他人 230
做生意的道理 232
不可盲目追求人才 233
经营者应留心细节问题 235
没有耕耘岂有收获 237
大厦须从一砖一石砌起 239
失败乃是最可贵的考验 240
观念领导企业发展 243
工业乃强国之道 245
温室工业基础不稳 246
节俭乃经营企业之根 247
贫困中才能产生力量 249
好好利用每个人的长处 251
人才靠磨练而来 252
企业竞争优胜劣败 254
不可满于一时之成就 256
规章必须经常修改 257
经营企业二大重点 258
人才必须从基层训练起 260
吃苦才能担当重任 262
岛内投资环境恶化 263
“戒急用忍”使三万多家台商忍不下去 264
资源回收再使用化弊为利 265
岛内充斥采购及工程围标 270
工程采购弊端带来恶质选举文化 272
大陆转为市场经济开始兴旺 274
台商在大陆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 276
台湾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280
台湾经济前景堪忧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