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1
1-1 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
1-2 研究化学的目的 3
1-3 研究化学的方法 4
1-2 化学发展简史 5
2-1 古代化学 5
(1)实用和自然哲学时期(——公元前后) 5
(2)炼金术、炼丹时期(公元前后——公元1500年) 6
(3)医化学时期(公元1500年——1700年) 7
(4)燃素学说时期(公元1700年——1774年) 7
2-2 近代化学的萌芽 8
2-3 化学的现状 8
1-3 无机化学简介 10
3-1 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 10
3-2 无机化学的任务 11
3-3 无机化学中常用的计量单位 11
第二章 物质的状态 15
2-1 气体 16
1-1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16
1-2 理想气体定律 16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6
(2)气体分压定律 20
(3)气体扩散定律 22
1-3 理想气体运动方程式 23
(1)气体分子的运动情况 24
(2)气体分子运动方程式 26
1-4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 28
1-5 气体的液化(凝聚) 33
2-2 液体 34
2-1 液体的蒸发(气化) 35
(1)蒸发过程 35
(2)蒸气压 37
(3)蒸发热 39
2-2 液体的沸点 40
2-3 固体 41
3-1 晶体与非晶体 41
3-2 晶体与非晶体的特性 42
3-3 晶体的外形(七大晶系) 42
3-4 晶体的内部结构 45
(1)十四种晶格 45
(2)晶胞 46
第三章 原子结构 51
3-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1
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51
(1)氢原子光谱 51
(2)玻尔理论 55
1-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61
(1)光的二象性 61
(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61
(3)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63
1-3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65
(1)薛定谔方程——微粒的波动方程 65
(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68
1-4 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69
(1)电子云的概念 69
(2)几率密度与电子云 70
(3)几率分布的几种表示法 73
3-2 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89
2-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89
(1)鲍林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89
(2)屏蔽效应 91
(3)钻穿效应 94
2-2 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95
(1)最低能量原理 96
(2)保里原理 96
(3)洪特规则 97
2-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100
(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100
(2)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 107
(3)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的关系 108
(4)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族的关系 110
2-4 科顿的原子轨道能级图 111
3-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15
3-1 原子半径 115
(1)原子半径在族中的变化 116
(2)原子半径在周期中的变化 118
(3)镧系收缩 119
3-2 电离势 119
3-3 电子亲合势 124
3-4 元素的电负性 127
第四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33
4-1 离子键理论 134
1-1 离子键的形成 134
1-2 离子键的特点 137
(1)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力 137
(2)离子键没有方向性 137
(3)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137
(4)键的离子性与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138
1-3 离子的特征 139
(1)离子的电荷 139
(2)离子的电子层构型 140
(3)离子半径 141
1-4 离子晶体 145
(1)离子晶体的特性 146
(2)离子晶体的类型 147
(3)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晶体构型的关系 149
1-5 晶格能 152
4-2 共价键理论 155
2-1 价键理论 156
(1)成键的原理 156
(2)共价键的本质 157
(3)共价键的特点 159
2-2 杂化轨道理论 164
(1)杂化与杂化轨道的概念 165
(2)杂化轨道的类型 166
(3)等性杂化与不等性杂化 170
(4)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72
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73
(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173
(2)判断共价分子结构的一般规则 177
(3)判断共价分子结构的实例 178
2-4 分子轨道理论 180
(1)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80
(2)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类型 181
(3)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原则 185
(4)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187
(5)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193
2-5 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 194
(1)键级 194
(2)键能 195
(3)键长 197
(4)键角 197
(5)键的极性 198
2-6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200
(1)分子晶体 200
(2)原子晶体 201
4-3 金属键理论 202
3-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理论 202
3-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203
3-3 金属晶体 209
4-4 分子间作用力 210
4-1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210
4-2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213
4-3 离子的极化 216
(1)离子的极化作用 217
(2)离子的变形性 218
(3)相互极化作用 219
(4)离子极化学说在结晶化学中的应用 220
4-4 氢键 221
(1)氢键的形成 221
(2)氢键的特点 223
(3)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225
第五章 氢、氧和稀有气体 228
5-1 氢 228
1-1 氢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28
1-2 氢的成键特征 229
1-3 氢的性质和用途 230
(1)单质氢 230
(2)原子氢 232
1-4 氢的制备 232
1-5 氢化物 234
(1)离子型氢化物 234
(2)分子型氢化物 236
(3)金属型氢化物 237
1-6 氢能源 237
5-2 氧、臭氧 239
2-1 氧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39
2-2 氧的制备和空气液化 240
2-3 氧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241
(1)氧的分子结构 241
(2)氧的性质和用途 243
2-4 臭氧 244
(1)臭氧的分子结构 244
(2)臭氧的性质和用途 246
(3)臭氧的生成和制备 248
2-5 氧的成键特征 248
2-6 氧化物 250
(1)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250
(2)氧化物的键型 252
(3)氧化物的熔点 253
(4)氧化物对水的作用 253
(5)氧化物的酸碱性 253
5-3 稀有气体 254
3-1 历史的回顾 254
3-2 通性和用途 255
3-3 稀有气体在自然界的分布和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 257
3-4 氙的化学 259
(1)氟化物 260
(2)含氧化合物 261
3-5 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结构 262
(1)杂化轨道法 263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64
(3)MO法处理氙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65
第六章 水、过氧化氢和溶液 268
6-1 水 268
1-1 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68
1-2 水的结构 269
(1)水的结构 269
(2)液态水的结构 270
(3)冰的晶体结构 271
1-3 水的物理性质 272
1-4 水的状态图 274
1-5 水的化学性质 278
(1)热分解作用 278
(2)水合作用 278
(3)水解作用 279
(4)自离解作用 280
1-6 水的污染与净化 280
6-2 过氧化氢 282
2-1 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 282
2-2 过氧化氢的性质和用途 283
2-3 过氧化氢的制备 285
6-3 溶液 287
3-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87
3-2 溶解度原理 290
(1)温度的影响 291
(2)压力的影响——亨利定律 291
3-3 分配定律 292
3-4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294
(1)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294
(2)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 295
(3)渗透压 296
(4)依数性的应用 297
第七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303
7-1 热力学中常用的术语 304
1-1 体系和环境 304
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304
1-3 过程与途径 306
7-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06
2-1 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 306
2-2 内能 308
2-3 膨胀功 309
7-3 热化学 311
3-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311
3-2 化学反应反应热的求得 314
(1)盖斯定律 315
(2)生成热(生成焓) 316
(3)燃烧热 319
(4)从键能计算反应热 321
7-4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322
4-1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322
4-2 可逆过程 323
(1)可逆过程的特征 323
(2)可逆过程所吸取的热qr与所做的功wr 326
4-3 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326
4-4 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328
4-5 绝对熵和标准生成自由能 330
(1)绝对熵 330
(2)标准生成自由能 331
7-5 化学热力学应用实例 334
5-1 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334
5-2 指导化合物的合成 335
5-3 判断化合物的溶解性 336
5-4 判断化合物的稳定性 337
第八章 化学反应速度 340
8-1 化学反应速度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340
8-2 反应速度理论简介 343
8-3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347
3-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347
(1)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质量作用定律 347
(2)反应的分子数与反应的级数 352
(3)速度常数к 355
3-2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356
3-3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361
(1)均相催化 362
(2)多相催化 363
(3)催化剂的选择性 365
第九章 化学平衡 369
9-1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369
9-2 平衡常数 370
2-1 质量作用定律 370
2-2 平衡常数与转化率 373
2-3 应用平衡常数关系式时的注意事项 376
2-4 平衡常数与反应自由能变化的关系 377
9-3 化学平衡的移动 380
3-1 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380
(1)化学反应等温式 380
(2)浓度的影响 381
3-2 压力对平衡的影响 384
3-3 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385
9-4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在生产中的应用 387
4-1 接触法制硫酸的生产中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的讨论 387
4-2 NH3氧化法生产HNO3中反应速度问题的讨论 389
4-3 选择合理生产条件的一般原则 391
第十章 电解质溶液 395
10-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396
1-1 离子氛 397
1-2 活度和活度系数 398
10-2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402
2-1 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402
(1)电离常数和电离度 402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406
2-2 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 409
(1)水的离子积 409
(2)溶液的pH值 410
(3)酸碱指示剂 411
2-3 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413
2-4 缓冲溶液 419
2-5 酸碱理论的发展 422
(1)酸碱质子理论 423
(2)酸碱电子理论 425
10-3 盐的水解 427
3-1 各类盐的水解 427
(1)弱酸强碱盐 427
(2)弱碱强酸盐 430
(3)弱酸弱碱盐 430
(4)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水解 431
3-2 影响水解的因素 432
(1)盐浓度对水解的影响 433
(2)温度对水解的影响 433
(3)酸度对水解的影响 433
10-4 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434
4-1 溶度积和溶解度 434
4-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441
(1)盐效应 441
(2)同离子效应 442
(3)酸度的影响 444
(4)分步沉淀 446
(5)沉淀转化 448
4-3 沉淀反应的某些应用 449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反应 457
11-1 基本概念 457
1-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457
1-2 氧化剂和还原剂 458
1-3 氧化还原电对 459
1-4 氧化还原克当量 460
1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462
2-1 氧化数法 462
2-2 离子-电子法 466
11-3 电极电势 469
3-1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469
(1)原电池 469
(2)电极电势 470
(3)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 471
(4)电极的类型与原电池的表示法 476
3-2 电池的电动势和化学反应自由能的关系 479
3-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481
11-4 电极电势的应用 488
4-1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488
(1)利用元素电势图求算某电对的未知的标准电极电势 489
(2)判断歧化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491
4-2 求平衡常数和溶度积常数 492
(1)求平衡常数 492
(2)求溶度积常数 493
4-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进行的程度 494
4-4 电势-pH图 497
11-5 电解 503
5-1 原电池和电解池 503
5-2 电解定律 505
5-3 分解电压 506
11-6 化学电源简介 509
附录 516
(一)普通物理常数 516
(二)单位和换算因数 516
(三)国际原子量表(1979)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