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译员与口译) 1
1.1(口译人员的“杂”) 1
1.2(口译人员的“苦”) 5
1.3(口译人员的“乐”) 8
1.4(口译人员的智力品质) 11
1.5(口译人员的语言风格) 14
二、(口译的准备) 19
2.1(背景方面的准备) 20
2.2(语言方面的准备) 21
2.4(心理方面的准备) 22
2.3(生理方面的准备) 22
2.5(临场方面的准备) 23
三、(口译的过程) 24
3.1(“听”) 24
3.2(“记”) 29
3.3(“思”) 32
3.4(“表”) 36
四、(口译中的“简译”) 41
4.(“简译”的提出) 41
4.2(“简译”的概念) 41
4.3(“简译”的可行性) 42
4.4.(参加交流人员有一定外语基础) 45
4.4(“简译”的场合与条件) 45
4.4.2(交流双方彼此熟悉) 46
4.4.3(有图谱、表谱作媒介) 46
4.4.4(原话中冗余词语过多) 48
4.4.5(电话助讲器械广泛应用) 50
4.4.6(现场气氛轻松) 51
4.4.7(利用专业通用的“行话”) 52
4.4.8(利用相关缩语或简称) 53
4.4.9(利用有关的文字资料) 54
4.4.10(利用某些已知的背景信息) 56
4.4.11(利用其它现场条件) 57
4.5(“简译”的局限性) 58
五、(口译中的“补译”) 60
5.1(典故、成语的补译) 60
5.2(简称、缩语的补译) 62
5.3(错译之处的补译) 63
5.4(自询内容的补译) 64
5.5(背景信息的补译) 66
5.6(图表所示的补译) 68
5.7(省略内容的补译) 69
5.8(明显缺相的补译) 71
5.9(协调适应性的补译) 72
5.10(体语信息的补译) 74
六、(重复词语的译法) 76
6.1(“变译”) 76
6.2(“化简”) 80
6.3(“省译”) 82
6.4(“对译”) 85
七、(错译的处理) 89
7.1(明显错译) 89
7.2(一般错译) 90
7.3(轻微口误) 90
7.5(分清谁“错”) 91
7.4(接受纠“错”) 91
7.6(代人受“过”) 92
7.7(纠“错”策略) 92
八、(体语的处理) 93
8.1(实义的体语需译出) 95
8.2(误用的体语宜纠正) 95
8.3(未解的体语要提醒) 96
8.4(会意的体语不言传) 96
九、(口译中的“小息”) 97
9.1(合理分配注意力) 97
9.4(变通表达方法) 98
9.2(控制表达节奏) 98
9.3(利用脑外记忆) 98
9.5(插入间歇词语) 99
9.6(善用现场条件) 99
9.7(临时转移注意) 100
9.8(缓和紧张气氛) 100
十、(口译效果的评价方法) 101
10.1(现场观察法) 101
10.2(自我鉴定法) 102
10.3(采访征询法) 103
10.5(回译对比法) 106
10.4(记录检测法) 106
10.6(模拟实验法) 107
10.7(考核评定法) 108
10.8(“信任”模型法) 108
附录: 110
Ⅰ.我国口译工作的现状与发展 110
Ⅱ.近年我国口译研究综述 116
Ⅲ.加强我国口译研究的几点建议 127
Ⅳ.《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者的话》 133
Ⅴ.李亚舒教授《编者的话》读后感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