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划 1
〔一〕 1
十一脏取决于胆 1
十二脏相使 3
十二原出于四关 4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6
〔丿〕 9
人与天地相参 9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11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12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4
人者,天地之镇 15
人卧血归于肝 16
三划 18
〔一〕 18
三部九侯 18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19
下者举之,高者抑之 20
下病上取 21
卫出于下焦 22
〔丨〕 23
上病下取 23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4
〔丿〕 25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25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26
六气者,各有部主 29
四划 29
〔丶〕 29
心主血脉 30
心主神明 31
心者,生之本 31
亢则害,承乃制 33
〔一〕 34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34
五十而复大会 36
五劳所伤 37
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38
五味所入 41
五味所禁 42
五脉应象 44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45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46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49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50
五脏化液 51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53
五脏有病,移皆有次 54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 55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56
五脏所主 58
五脏所恶 58
五脏所藏 60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61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 62
五病所发 64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65
天地之大数,始于一而终于九 65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66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67
无形无患 68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69
开鬼门,洁净府 72
井?腧(原)经合 73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74
夫?者,身之本也 76
〔丨〕 78
中阳则留于经,中阴则留于腑 78
中满者,泻之于内 79
水为阴,火为阳 79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80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82
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83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84
〔丿〕 84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86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88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89
气伤脏,寒伤形 90
升降出入 92
风为百病之长 93
风者,善行而数变 94
风胜则动 95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97
五划 97
〔丶〕 97
必中气穴,无中肉节 99
〔一〕 99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99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100
平治于权衡 102
甘者令人中满 104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 105
〔丨〕 105
四肢者,诸阳之本 107
四街者,气之径路 108
四维相代 109
出三入一 110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112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 113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115
生之本,本于阴阳 116
〔丿〕 116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渭之神 117
生病起于过用 119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121
六划 123
〔丶〕 123
冲脉者,经脉之海 123
〔一〕 12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24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26
邪在胆,逆在胃 127
百病皆生于气 128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29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130
阳化气,阴成形 131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133
阳加于阴谓之汗 133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134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135
阳盛则热 136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137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138
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热 139
阳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141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143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44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45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45
阴胜则寒 14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47
阴虚则内热 148
阴盛则内寒 149
阴静阳躁 151
〔丨〕 152
因加而发 152
因形而生病 153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 155
同病异治 156
因其衰而彰之 156
〔丿〕 158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158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159
七划 162
〔丶〕 162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162
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163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164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165
〔一〕 165
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 167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168
形寒寒饮则伤肺 169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171
两精相搏谓之神 172
劳则气耗 173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 174
〔丨〕 174
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174
〔丿〕 175
肝主谋虑 175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176
肝者,罢极之本 177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178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79
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181
〔丶〕 181
八划 181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182
治未病 183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185
治病必求于本 187
治痿独取阳明, 188
剃之要,气至有有效 189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190
肾者主水 191
〔丨〕 191
肾者胃之关 192
肾者,封藏之本 193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194
炅则气泄 195
〔丿〕 196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96
知阴者知阳,知阳者知阴 198
〔丶〕 201
逆而夺之,追而济之 201
九划 201
客者除之 202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203
〔一〕 204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204
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205
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20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08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210
通因通用 211
勇者气行则己,怯者则著而为病 211
〔丨〕 212
胃不和则卧不安 212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213
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214
咳“皆聚于胃,关于肺” 215
思则气结 217
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 218
〔丿〕 218
急者缓之 219
临病人问所便 219
肺为华盖 220
肺主治节 221
肺者,气之本 222
肺朝百脉 223
〔丶〕 225
诸气者,皆属于肺 225
十划 22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226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26
诸血者,皆属于心 228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228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230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31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232
诸脉者,皆属于目 233
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234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235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236
诸痉?强,皆属于湿 237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237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238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239
诸厥固泻,皆属于下 241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42
诸筋者,皆属于节 243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24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45
诸禁鼓?,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24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48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248
诸髓者,皆属于脑 249
〔一〕 250
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250
热因热用 251
热胜则肿 252
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252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254
恐则气下 254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255
〔丿〕 255
积阳为天,各阴为地 257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258
怒则气上 259
〔丶〕 260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260
十一划 260
候气而刺之 260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262
清者上走空窍,浊者下行诸经 264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265
粗守形,上守神 266
惊则气乱 267
逸者行之,留者攻之 267
〔一〕 268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268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269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70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72
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 273
散者收之 275
十二划 276
〔丶〕 276
寒因寒用 276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则阳,重阳必阴 277
寒胜则浮 278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78
寒则气收 279
寒胜则热 280
湿盛则濡泄 281
〔一〕 281
喜则气缓 281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寒伤形,热伤气 282
脾为孤脏,以灌四旁 283
〔丿〕 283
〔丨〕 283
悲则气消 283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284
十三划 286
〔丶〕 286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86
塞因塞用 287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287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289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290
〔丨〕 290
〔丿〕 291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291
十四划以上 293
避其毒气 293
藏象 294
燥者濡之 295
燥胜则干 295
魄门亦为五脏使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