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一些问题 1
一 形与神 2
二 心与物 6
三 知与虑 10
四 藏与壹 14
五 情与欲 18
六 志与意 24
七 智与能 27
八 质与性 31
《诸病源候论》的医学心理思想 37
一 关于心理生理 37
二 关于心理病因 38
三 关于心理诊断 41
四 关于睡眠与梦 42
孙思?的医学心理思想 45
一 孙思邈论心理生理 45
二 孙思邈论心理病因 47
三 孙思邈论心理治疗 49
四 孙思邈论心理卫生 53
柳宗元、刘禹镭的心理思想合论 57
一 柳、刘心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58
二 柳、刘论感知和思维 60
关于感知 61
关于思维 62
关于情欲 65
三 柳、刘论情欲与志意 65
关于志意 69
四 柳、刘的人性论思想 71
五 柳、刘的社会心理思想 74
韩愈、李翱的心理思想分论 79
一 韩愈的人性论思想 80
性与情 80
性三品 82
情三品 83
性与教 84
二 韩愈的学习心理思想 85
学习的前提和过程 85
学习的态度 88
学习的方法 90
三 李翱的复性说 92
性善情恶 92
灭情复性 93
李筌的军事心理思想 102
一、“将才足,兵必强”——将领的心理品质 102
二、“激人心,励土气”——士气的心理因素 106
三、“击懈怠,袭空虚”——战术的心理问题 110
《无能子》的心理思想 114
一 《无能子》论人的本质 114
二 《无能子》论形神 118
三 《无能子》论欲与梦 118
隋唐道教的心理思想述评 121
一 形神观述评 122
二 养生论述评 125
李?的心理思想管窥 131
一 人性论思想 131
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 131
“性生于内而学成于外” 134
二 认识心理思想 136
三 情欲心理思想 137
情欲人所不免 137
情欲推动生产 139
情欲的“节”与“导” 140
用才之道 142
“吏民相知心” 142
四 社会心理思想 142
“治民思乱,乱民思治” 143
赏罚与礼义 144
《关尹子》的心理思想蠡测 145
一 形、气、神 146
二 心、物、道 148
三 “物我交生心” 150
四 心、性、情 152
五 意、识、思 157
六 “心无时无方” 160
七 其他有关论述 162
一 周敦颐的心理思想 165
以“诚”为本的人性论 165
周敦颐、邵雍、司马光的心理思想 165
以“静”为主的无欲说 167
二 邵雍的心理思想 169
“先天学”的心理内涵 169
“观物说”的心理因素 171
三 司马光的心理思想 173
司马光论人性 173
司马光论情欲 175
司马光论知人 176
张载的心理思想简论 178
一 基本观点 179
心身观 179
心物观 181
差异观 182
二 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 184
什么是性 184
关于气质之性 187
关于天地之性 188
三 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 189
什么是知 190
关于见闻之知 192
关于德性之知 194
四 学习心理思想 197
学习的意义 198
学习的本质 200
学习的过程 202
学习的心理条件 205
学习的方法 209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的心理思想 212
一 基本观点 212
形神观 213
心物观 214
二 人性论思想 216
三 知虑心理思想 220
四 情欲心理思想 224
“性情一也” 224
“去情却欲” 225
五 智能心理思想 227
一 二程论“心” 231
程颢、程颐心理思想研究 231
二 二程论“性” 235
三 二程论“知” 239
四 二程沦“情” 242
五 二程沦“志” 247
六 二程论“智” 250
七 二程论“学” 252
朱熹的唯心主义的心理思想 257
一 朱熹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260
形神观 260
心物观 265
二 朱熹的人性论思想 269
什么是性 270
关于天命之性 274
关于气质之性 278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 282
人性与教育 283
三 朱熹的知虑心理思想 286
关于知觉 286
关于思虑 290
知觉与思虑的关系 293
四 朱熹的情欲心理思想 295
关于情 296
关于欲 299
关于节情灭欲 301
五 朱熹的志意心理思想 306
什么是志 307
什么是意 308
志与意的关系 310
六 朱熹的才能心理思想 313
才与能 313
才与情 314
才与志、术 315
七 朱熹的学习心理思想 316
学习的意义 316
学习过程的分析 317
学习过程的阶段 322
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329
陈淳《北溪字义》中的心理思想剖析 340
一 论性 341
二 论心 347
三 论情 351
四 论才 353
五 论志 354
六 论意 356
陆九渊的心理思想探索 358
一 陆九渊的心理观 359
“心于五官最尊大” 359
“人而不忠信,何以升于禽兽” 361
“惟心无形”与“人同此心” 362
二 陆九渊的学习说 366
学习的意义 367
学习的过程与心理条件 369
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371
三 陆九渊的修养论 374
陈亮、叶适的心理思想初探 382
一 陈亮的心理思想初探 382
军事心理 382
情欲心理 387
二 叶适的心理思想初探 392
基本观点 394
人性论思想 396
论知、情、志 399
学习心理思想 403
严羽《沧浪诗话》论形象思维 407
一 形象思维的准备——“识” 408
二 形象思维的过程—一“悟” 413
三 形象思维的结果——“趣” 423
唐宋心理思想札记二十一则 429
孔颖达论形神与性情 429
柳宗元论知人 431
民性与教化 432
隋唐佛教的心理思想 433
欧阳修论人性 444
交往心理问题 446
热能生巧 447
《阴符经》的心理观 448
李觏论惧 450
张载的梦说 451
张载论“顾安”、“由诚”、“尽材” 451
张载论欲 452
苏轼的《梦斋铭》 453
二程论梦 453
张洪、齐熙论循序渐进 456
沈括心理思想摭谈 456
王令论性情 461
杨简的心镜说 463
陆九渊谈形神之“运” 464
陆九渊论“智” 464
《孔子集语》的观人法 465
后记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