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篇 3
第一章 历史渊源 3
第一节 官学和私塾 3
第二节 新式学堂 4
第三节 民国教育 5
第二章 高教肇始 8
第一节 湖州师专的诞生 8
第二节 教育教学 9
第三节 教职员工 11
第四节 招生与分配 12
第五节 成就与荣誉 13
第三章 复校迁建 15
第一节 恢复重建(1978~1983) 15
第二节 迎难而上(1984~1997) 15
第三节 迁建升本(1997~1999) 17
第四节 历届职能部门中层干部 18
第四章 升本发展 22
第一节 四校合并 创建师院 22
第二节 加快发展 着力提高 22
第三节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5
第四节 实施发展战略 提升办学实力 26
第五章 三校历程 31
第一节 湖州师范学校简史 31
第二节 湖州卫生学校简史 40
第三节 湖州教师进修学院简史 45
二、体制机构篇 53
第一章 党政管理体制 53
第一节 概述 53
第二节 领导体制 54
第二章 党的组织机构与建设 55
第一节 党代会和党委会 55
第二节 党委组织机构 59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 65
第四节 党的建设 68
第五节 党的统一战线 76
第三章 行政管理机构 78
第一节 院长办公会议 78
第二节 行政管理部门 81
第三节 常设专门议事机构 87
第四章 民主管理与监督 88
第一节 教职工代表大会 88
第二节 监察与审计 89
第五章 群众团体 92
第一节 工会 92
第二节 共青团 95
第三节 学生会 97
第四节 校友会 98
三、教育教学篇 103
第一章 专业设置与建设 103
第一节 沿革 103
第二节 专业设置 103
第三节 专业建设 106
第二章 培养方案 108
第一节 培养目标 108
第二节 课程设置 109
第三节 教学计划 110
第三章 课程建设 113
第一节 精品课程建设 113
第二节 重点课程建设 115
第三节 网络课程 116
第四节 双语教学 117
第五节 教材建设 118
第四章 实践教学 120
第一节 学科竞赛 120
第二节 学生科研 121
第三节 实验教学 121
第四节 实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 122
第五节 毕业设计(论文) 123
第六节 专业能力训练 123
第五章 教学改革 124
第一节 教改工作会议 124
第二节 教学研究 125
第三节 教研成果 127
第四节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29
第六章 教学管理 130
第一节 管理体系与管理机构 130
第二节 管理制度 130
第三节 教务管理 133
第四节 毕业与学位 133
第七章 教学质量监控 135
第一节 教学督导 135
第二节 质量监控 135
第三节 教学评估 136
第八章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41
第一节 教学组织 141
第二节 课程设置 142
第三节 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143
第四节 教育研究与荣誉 145
第九章 公共体育教育 146
第一节 概况 146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科研 146
第三节 群众体育 147
第四节 体育设施 150
第十章 成人教育 151
第一节 概况 151
第二节 学历教育 152
第三节 非学历教育 157
第四节 教学研究 163
第五节 学生工作 164
第十一章 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 165
第一节 概况 165
第二节 对外交流与合作 165
第三节 留学生教育 166
第四节 外籍教师(专家) 167
四、科学研究篇 171
第一章 管理体制 171
第一节 科研管理机构 171
第二节 科研制度与管理 171
第二章 学科建设 173
第一节 概况 173
第二节 重点学科建设 174
第三节 一般学科建设 175
第三章 课题与成果 176
第一节 课题与经费 176
第二节 成果与获奖 180
第四章 学术与交流 189
第一节 学术组织 189
第二节 学术交流 191
第五章 论著与刊物 197
第一节 学术论文与著作 197
第二节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
第六章 社会服务 2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01
第二节 社会服务成果 201
五、教职员工篇 207
第一章 概况 207
第二章 教师队伍 208
第一节 教师总量 208
第二节 师资队伍建设 208
第三节 教师结构 210
第四节 教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212
第三章 员工队伍 214
第四章 队伍建设与管理 215
第一节 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215
第二节 人事管理 215
第五章 荣誉与获奖 219
第一节 荣誉 219
第二节 优秀教职工 219
第六章 离退休人员 222
第一节 概况 222
第二节 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活动 222
六、学生篇 227
第一章 数量与构成 227
第一节 概况 227
第二节 层次结构 227
第二章 评价与奖惩 229
第一节 学生评价 229
第二节 学生奖惩 229
第三章 招生与就业 236
第一节 招生工作 236
第二节 就业工作 240
第四章 管理与教育 243
第一节 学生管理 243
第二节 学生教育 245
七、办学条件篇 253
第一章 校区建设与管理 253
第一节 校区建设 253
第二节 校产管理 270
第三节 校区安全保卫 271
第二章 图书馆 274
第一节 概况 274
第二节 馆藏资源 276
第三节 读者服务 277
第四节 学术研究 280
第三章 实验室 283
第一节 概况 283
第二节 主要实验室 293
第三节 实验室管理 298
第四节 实验室人员 300
第五节 教学仪器设备 300
第四章 档案室 303
第一节 概况 303
第二节 档案的库藏和管理 304
第三节 档案的编研和利用 307
第五章 校园网络系统 308
第一节 概况 308
第二节 网络建设与管理 309
第六章 财务管理 312
第一节 体制与机构 312
第二节 经费收支 312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314
第四节 财务制度建设与财务管理 315
第七章 后勤保障 316
第一节 概况 316
第二节 后勤社会化改革 317
第三节 后勤基础设施和服务经营 318
第四节 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 320
第五节 医疗卫生与保障 321
八、校园文化篇 327
第一章 精神文化 327
第一节 规划与举措 327
第二节 形象建设 329
第二章 环境文化 331
第一节 概况 331
第二节 校园景观 331
第三节 文化场馆 333
第三章 文化传媒 335
第一节 概况 335
第二节 主要媒体 335
第四章 校园文化活动 337
第一节 “三节三月”活动 337
第二节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338
第三节 文化艺术活动 340
第四节 社团活动 342
第五节 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活动 345
九、独立学院篇 349
第一章 概况 349
第一节 沿革 349
第二节 现状 349
第二章 体制机构 351
第一节 党政管理体制 351
第二节 党的组织和建设 351
第三节 群众团体 352
第三章 教育教学 353
第一节 专业设置 353
第二节 课程建设 354
第三节 教学改革 354
第四节 教学质量监控 357
第四章 科学研究 358
第一节 概况 358
第二节 立项与成果 358
第五章 学生工作和文化建设 360
第一节 学生工作 360
第二节 文化建设 360
十、下属学院篇 365
第一章 法商学院 365
第一节 概况 365
第二节 教育教学 370
第三节 科学研究 374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384
第二章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389
第一节 概况 389
第二节 教育教学 393
第三节 科学研究 396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402
第三章 体育学院 406
第一节 概况 406
第二节 教育教学 409
第三节 科学研究 411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418
第四章 人文学院 421
第一节 概况 421
第二节 教育教学 425
第三节 科学研究 428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440
第五章 外国语学院 445
第一节 概况 445
第二节 教育教学 448
第三节 科学研究 453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458
第六章 艺术学院 461
第一节 概况 461
第二节 教育教学 465
第三节 科学研究 467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472
第七章 理学院 476
第一节 概况 476
第二节 教育教学 479
第三节 科学研究 484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498
第八章 信息工程学院 502
第一节 概况 502
第二节 教育教学 505
第三节 科学研究 509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516
第九章 生命科学学院 521
第一节 概况 521
第二节 教育教学 525
第三节 科学研究 529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541
第十章 医学院 546
第一节 概况 546
第二节 教育教学 551
第三节 科学研究 555
第四节 党建、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