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质量经营(Management by Quality) 1
一、提高商品质量 1
二、提高工作质量 2
三、提高经营质量 3
第二节 质量经营中应克服的问题 4
一、质量的标准 5
二、质量的效果 7
三、防守的活动 7
四、波动的问题 8
第三节 高层经营者 9
第一章 质量经营的思考方法 12
第一节 质量的概念 12
一、质量的三要素 12
二、商品质量 12
三、过程的质量 18
四、社会的质量 20
五、质量和成本 20
第二节 管理的概念 24
一、什么是管理 24
二、PDCA的循环 26
三、SDCA的循环 30
四、维持和改善 32
五、活动的阶段和管理的方式 33
第三节 标准化 36
一、有关重复的活动 36
二、两种标准 39
三、标准化的效用 41
四、标准管理 45
五、标准的管理 46
六、产生改善的组织 47
第四节 质量管理中统计方法的作用 48
一、质量管理和统计的方法 48
二、统计方法的应用 60
第二章 质量经营的展开 61
第一节 日常管理 61
一、工序的管理 61
二、日常管理的开展方法 71
第二节 持续的改善 85
一、所谓改善 85
二、改善的推进方法 88
三、质量改善的基本问题 91
四、QC的味道 97
第三节 经营革新 99
一、带来经营革新的事物 99
二、革新和改善的关系 101
第四节 质量经营—日常管理、持续的改善、经营革新 103
第三章 ISO9000的质量管理 105
第一节 两种质量管理 105
一、买方的质量管理 105
二、生产者的质量管理 106
第二节 关于ISO9000标准 107
一、ISO标准的诞生 107
二、2000年的修订 108
第三节 根据ISO9000标准的审核认证制度 112
第四节 质量管理的What和How 113
第五节 超越ISO9000 115
第四章 组织的改善方法 118
第一节 方针管理 118
一、方针管理 118
二、方针管理的推进方法 120
三、方针管理的目标 126
四、实施方针管理的注意事项 127
第二节 功能别管理 128
一、跨部门的改善 128
二、功能别管理的推进方法 129
三、QC项目组 131
第三节 QC小组活动 132
一、什么是QC小组 132
二、QC小组活动的导入和推进方法 133
三、推进QC小组活动的注意事项 135
第五章 质量诊断 137
第一节 监查和诊断 137
一、监查 137
二、诊断 138
第二节 诊断什么 139
一、企划活动 140
二、关于创业活动的诊断 140
三、关于改善活动的诊断 141
四、关于维持活动的诊断 141
第三节 诊断的实施 142
一、诊断的实施时期 142
二、诊断的注意事项 143
第四节 经营者、部长诊断的意义 144
第六章 质量教育 147
第一节 在企业的教育培训 147
第二节 教育培训的方法 148
第三节 质量教育 149
一、质量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150
二、质量教育的实施 151
三、相关公司的质量教育 152
四、在质量教育的实施中应留意的事项 153
第四节 丰田汽车的例子 155
一、质量管理的一般教育 155
二、质量管理的专门教育 157
三、质量管理教育的运营 159
第七章 TQM质量经营的推进方法 161
第一节 所谓TQM 161
一、质量管理活动的发展 161
二、TQM中的共同语言 163
第二节 TQM的导入和推进 166
一、企业导入TQM的动机是什么 166
二、开始TQM的重要条件 168
三、怎样开始呢 169
四、TQM的导入和推进 171
五、TQM推进部门的职责 175
六、巩固TQM的成果 181
第八章 戴明奖 183
第一节 戴明奖的诞生、普及 183
第二节 戴明奖对于日本质量管理产生的影响 184
第三节 通过获得戴明奖得到的效果 187
一、体质改善方面的效果 187
二、经营绩效方面的效果 188
第四节 戴明奖的国际化 189
第九章 怎样认识企业经营 191
第一节 企业经营的两个模型 191
第二节 参与企划的经营 193
第三节 关于今后的日本制造业 195
第四节 全球化和TQM 199
附一 质量管理改善的自我诊断表 201
第一节 如何把握质量管理水平进行改善 201
第二节 “活动”的评价 202
一、评价的水平和评分 202
二、评价项目及其水平 203
三、质量管理的水平和评分 203
四、质量管理的评价项目及其水平 204
第三节 改善“成果”的评价 211
第四节 质量管理改善活动的成果评价项目 211
一、商品(产品、服务)质量 211
二、业务质量 212
三、社会质量 212
四、降低成本 213
五、确保利润 213
六、其他经营方面的成果 213
附二 QC步骤 214
一、选定课题 215
二、把握现状 216
三、要因分析 218
四、制定对策并实施 221
五、确认效果 222
六、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 223
七、总结和今后的课题 224
参考文献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