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审计总论 3
第1章 审计概述 3
1.1 国家审计的起源和演进 3
1.2 独立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4
1.3 审计的本质 7
1.4 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 10
1.5 审计的分类 13
第2章 审计组织体系 16
2.1 国家审计机关 16
2.1.1 国家审计机关 16
2.1.2 审计机关的主要业务 19
2.2 内部审计机构 44
2.2.1 内部审计机构 44
2.2.2 内部审计的主要业务 46
2.3 独立审计组织 52
2.3.1 独立审计组织 52
2.3.2 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 53
2.3.3 中国独立审计的主要组织形式 56
第3章 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59
3.1 审计职业道德 59
3.1.1 审计职业道德的涵义和作用 59
3.1.2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59
3.1.3 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60
3.2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66
3.2.1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66
3.2.2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和种类 67
3.2.3 美国等国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70
3.2.4 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73
3.2.5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 74
第4章 国际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78
4.1 账表导向审计 78
4.1.1 账表导向审计的目标 78
4.1.2 账表导向审计的发展过程 79
4.1.3 账表导向审计的局限性 81
4.2 系统导向审计 82
4.2.1 系统导向审计的目标 82
4.2.2 内部控制系统 83
4.2.3 系统导向审计 88
4.2.4 系统导向审计的局限性 96
4.2.5 系统导向审计与账表导向审计的异同 97
4.3 风险导向审计 97
4.3.1 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 97
4.3.2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100
4.3.3 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 103
4.3.4 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方法 105
4.3.5 风险导向审计与系统导向审计的异同 107
第5章 国际计算机审计 109
5.1 计算机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09
5.1.1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审计的影响 109
5.1.2 国内外计算机审计的开展情况 112
5.1.3 计算机审计的演变与发展 115
5.2 计算机审计概述 116
5.2.1 计算机审计的目标 116
5.2.2 计算机审计的任务 117
5.3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及其审计 118
5.3.1 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重点与控制技术的变化 119
5.3.2 一般控制(General Control) 120
5.3.3 应用控制 125
5.3.4 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 126
第6章 独立审计管理 128
6.1 注册会计师管理 128
6.1.1 注册会计师考试与注册登记 128
6.1.2 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 130
6.1.3 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 133
6.2 独立审计组织管理 136
6.2.1 独立审计组织的设立与审批 136
6.2.2 独立审计组织的业务承接 138
6.2.3 对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会计师事务所的特殊要求 138
6.3 注册会计师协会 139
6.3.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宗旨与职责 139
6.3.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 140
6.3.3 协会权力机构和常设办事机构 140
6.3.4 地区注册会计师协会 141
6.4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 141
6.4.1 外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 141
6.4.2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 145
第2篇 应对WTO:审计准则 149
第7章 国际审计概述 149
7.1 国际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49
7.1.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49
7.1.2 国际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50
7.2 国际审计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152
7.3 国际审计与环境 154
7.3.1 国际审计与经济环境 154
7.3.2 国际审计与科技环境 155
7.3.3 国际审计与会计环境 155
7.3.4 国际审计与法律环境 156
7.3.5 国际审计与自然环境 156
7.3.6 国际审计与会计环境 156
7.3.7 国际审计与政治环境 157
7.3.8 国际审计与历史环境 157
7.4 研究国际审计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 158
7.4.1 研究国际审计的必要性 158
7.4.2 研究国际审计的指导思想 159
第8章 审计准则体系 161
8.1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 161
8.1.1 制定准则的依据和结构 162
8.1.2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162
8.1.3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163
8.1.4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 163
8.1.5 第四章主要内容 164
8.2 内部审计准则 166
8.2.1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 166
8.2.2 内部审计准则简述 171
8.2.3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171
8.3 独立审计准则 172
8.3.1 中国的独立审计准则 172
8.3.2 中国注册会计职业规范体系 178
8.3.3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大事回顾 179
第9章 国际审计准则 181
9.1 国际审计准则 181
9.2 国际审计准则和相关业务概要 184
9.3 国际审计准则和相关业务体系 226
第10章 世界主要国家独立审计准则 230
10.1 美国独立审计准则 230
10.1.1 美国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230
10.1.2 美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 231
10.2 英国独立审计准则 234
10.2.1 英国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234
10.2.2 英国独立审计准则 235
10.3 加拿大独立审计准则 238
10.3.1 加拿大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238
10.3.2 加拿大独立审计准则 238
10.4 澳大利亚独立审计准则 240
10.4.1 澳大利亚独立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40
10.4.2 澳大利亚独立审计准则 241
10.5 荷兰独立审计准则 242
10.5.1 荷兰独立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42
10.5.2 荷兰独立审计准则 244
10.6 日本独立审计准则 244
10.6.1 日本独立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44
10.6.2 日本独立审计准则 244
10.7 德国独立审计准则 246
10.7.1 德国独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46
10.7.2 德国独立审计准则 248
10.8 法国独立审计准则 250
10.8.1 法国独立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50
10.8.2 法国独立审计准则 250
10.9 主要国家独立审计准则小结 254
10.9.1 英美模式 254
10.9.2 法德模式 256
第11章 国际审计组织与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57
11.1 审计国际交流与协调的意义 257
11.1.1 交流与协调的必要性 257
11.1.2 交流与协调的组织和目的 258
11.1.3 交流与协调的程序和成果的形式 258
11.2 政府审计准则的协调机构和成果 258
11.2.1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259
11.2.2 审计准则委员会的协调和成果 261
11.2.3 国际大会的协调和成果 263
11.2.4 区域性组织的协调和成果 272
11.2.5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273
11.2.6 制定我国审计准则 274
11.3 内部审计准则的协调机构和成果 275
11.3.1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275
11.3.2 《内部审计实务准则》(1993) 279
11.3.3 《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框架》(2000) 280
11.3.4 与国际内部审计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283
11.4 独立审计准则的协调机构和成果 283
11.4.1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284
11.4.2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协调和成果 286
11.4.3 欧洲会计师联盟等组织与独立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89
11.4.4 国际性会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与独立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90
11.4.5 不同国家的独立审计职业团体之间的国际交流 291
11.4.6 与国际民间审计组织的交流和成果 292
11.5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有待研究的问题 293
附录: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历届大会讨论的专题 294
第3篇 独立审计准则序言 299
第12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序言 299
12.1 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 299
12.2 独立审计准则的体系 299
12.3 独立审计准则的约束力 300
12.4 独立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300
12.5 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咨询组织 300
12.6 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发布与修订程序 300
第13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序言释义 302
13.1 概述 302
13.1.1 独立审计准则的概念和作用 302
13.1.2 制定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必要性 303
13.1.3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序言》的目的 304
13.1.4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序言》的结构及内容 304
13.2 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与体系 304
13.2.1 制定依据 304
13.2.2 制定目标 305
13.2.3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305
13.3 独立审计准则的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咨询组织 306
13.3.1 独立审计准则的约束力 306
13.3.2 独立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306
13.3.3 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咨询组织 306
13.4 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发布与修订程序 307
13.4.1 选定项目 307
13.4.2 拟订初槁 307
13.4.3 征求意见 307
13.4.4 修改定稿 307
附录1 对一般公认审计实务和相关业务审计准则的导言 308
附录2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审计准则和审计公报序言 310
第4篇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310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第14章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315
第一章 总则 315
第二章 一般准则 315
第三章 外勤准则 316
第四章 报告准则 316
第五章 附则 317
第15章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实务操作指南 318
15.1 概述 318
15.1.1 制定《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必要性 318
15.1.2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318
15.1.3 制定《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依据和目的 319
15.1.4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319
15.2 一般准则 319
15.2.1 独立审计的目的 319
15.2.2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320
15.2.3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320
15.2.4 保密义务 321
15.2.5 审计责任 321
15.2.6 审计意见的作用 322
15.3 外勤准则 322
15.3.1 审计业务约定书 322
15.3.2 审计计划 323
15.3.3 研究和评价内控制度 323
15.3.4 审计测试的方法 324
15.3.5 审计证据 324
15.3.6 审计工作底稿 324
15.3.7 工作人员 325
15.3.8 期后事项、或有损失及持续经营能力 325
15.3.9 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325
15.3.10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326
15.4 报告准则 326
15.4.1 审计报告的要求 326
15.4.2 审计报告的内容 326
15.4.3 审计结论的范围 327
15.4.4 审计意见的基本类型 327
第16章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328
16.1 审计一般准则的比较 328
16.1.1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足够的技术条件 328
16.1.2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独立的身份条件 329
16.1.3 要求树立“应有的职业谨慎”的观念 329
16.1.4 要求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330
16.2 审计外勤准则的比较 332
16.2.1 充分计划 332
16.2.2 监督与指导 333
16.2.3 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 334
16.2.4 审计证据 334
16.2.5 审计记录 334
16.3 审计报告准则的比较 338
16.3.1 相同点 339
16.3.2 不同点 339
第17章 国际审计准则1 343
第18章 国际审计准则2 347
第19章 国际审计准则3 348
第5篇 会计报表审计准则(原1996年1月1日起实施,2001年11月财政部修订后,2002年7月1日发布公告)第20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 351
第一章 总则 351
第二章 审计目的与范围 351
第三章 审计计划 352
第四章 审计实施 352
第五章 审计报告 353
第六章 附则 353
第21章 会计报表审计准则概述 354
21.1 与其他准则的关系 354
21.1.1 《会计报表审计准则》与《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关系 354
21.1.2 《会计报表审计准则》与其他具体审计准则及审计实务公 354
21.1.3 《会计报表审计准则》与《会计报表审计规范指南》的关系 354
21.2 制定目的与依据 355
21.3 适用范围 355
21.4 基本概念 355
21.4.1 会计报表审计 355
21.4.2 被审计单位 355
21.4.3 会计报表 356
21.4.4 审计业务约定书 356
21.4.5 审计计划 356
21.4.6 审计抽样 356
21.4.7 审计证据 356
21.4.8 审计工作底稿 356
21.4.9 审计报告 356
21.5 框架结构 356
21.6 审计目标 357
21.6.1 审计总目标 357
21.6.2 审计具体目标 358
21.7 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359
21.7.1 计划阶段 359
21.7.2 实施审计阶段 359
21.7.3 审计完成阶段 359
21.8 审计范围 360
第22章 会计报表审计准则实施指南 361
22.1 符合性测试 361
22.1.1 符合性测试的概念 361
22.1.2 符合性测试的对象 361
22.1.3 符合性测试的种类 362
22.1.4 符合性测试的性质 362
22.1.5 符合性测试的范围 363
22.1.6 符合性测试的时间 363
22.1.7 符合性测试中使用内部审计人员 363
22.1.8 评价内部控制 364
22.1.9 符合性测试举例 365
22.2 实质性测试 366
22.2.1 审计目标 367
22.2.2 审计程序 367
22.3 完成审计工作 368
22.3.1 审核关联交易 368
22.3.2 关注期后事项 368
22.3.3 关注或有损失 369
22.3.4 评估持续经营能力 369
22.3.5 完成审计外勤工作 369
第23章 会计报表审计准则及其国际比较 371
23.1 审计目的与范围的比较 371
23.2 审计计划比较 372
23.3 审计实施比较 373
23.4 审计报告比较 375
23.5 合并会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比较 377
23.5.1 概述 378
23.5.2 公告的解释与说明 379
第24章 国际审计准则26 382
第25章 国际审计准则27 386
第26章 国际审计准则31 393
第6篇 审计业务约定书准则(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第27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 401
第一章 总则 401
第二章 一般原则 401
第三章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402
第四章 附则 403
第28章 审计业务约定书准则实施指南 404
28.1 概述 404
28.1.1 制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准则》的必要性 404
28.1.2 《审计业务约定书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404
28.1.3 制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准则》的目的和依据 405
28.1.4 《审计业务约定书准则》的适用范围 405
28.1.5 《审计业务约定书准则》的国际比较 405
28.2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和作用 407
28.2.1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 407
28.2.2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作用 408
28.3 一般原则 408
28.3.1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中国特色 408
28.3.2 审计业务约定书体现的特征 409
28.3.3 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的一般原则 409
28.4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411
28.4.1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411
28.4.2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411
28.5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范例 414
第29章 国际审计准则2 416
第7篇 审计计划准则(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第30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 421
第一章 总则 421
第二章 一般原则 421
第三章 审计计划的内容与编制 423
第四章 审计计划的审核 423
第五章 附则 424
第31章 审计计划准则实施指南 425
31.1 概述 425
31.1.1 制定《审计计划准则》的必要性 425
31.1.2 《审计计划准则》的性质和地位 426
31.1.3 制定《审计计划准则》的目的和依据 427
31.1.4 《审计计划准则》的适用范围 427
31.1.5 基本概念 427
31.1.6 《审计计划准则》的框架结构 431
31.1.7 审计计划的作用 431
31.1.8 审计计划的概念 432
31.2 审计计划的制定 432
31.2.1 制定审计计划的步骤 432
31.2.2 制定审计计划的一般原则 432
31.2.3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进行适当评估 435
31.3 审计计划的内容与编制 437
31.3.1 总体审计计划的内容 439
31.3.2 具体审计计划的内容 439
31.3.3 具体审计计划的编制 439
31.3.4 审计计划的繁简程度 440
31.4 审计计划的审核 440
第32章 国际审计准则4 442
第8篇 审计抽样准则(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第33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抽样 447
第一章 总则 447
第二章 样本的设计 447
第三章 样本的选取 449
第四章 抽样结果的评价 449
第五章 附则 450
第34章 审计抽样准则实施指南 451
34.1 概述 451
34.1.1 审计抽样的概念 451
34.1.2 制定《审计抽样准则》的必要性 451
34.1.3 制定《审计抽样准则》的依据与目的 452
34.1.4 《审计抽样准则》的框架结构 453
34.1.5 《审计抽样准则》的适应范围 453
34.2 样本的设计 453
34.2.1 设计样本时考虑的基本因素 454
34.2.2 设计样本的依据 454
34.2.3 设计样本的对象——审计对象总体 454
34.2.4 抽样单位的确定 455
34.2.5 设计样本时的谨慎原则 455
34.2.6 样本量与可信赖程度、可容忍程度的关系 455
34.2.7 可信赖程度的确定及与风险的关系 456
34.2.8 可容忍误差的确定 456
34.2.9 预期误差的确定 456
34.2.10 分层 457
34.3 样本的选取 457
34.3.1 样本选取的基本要求 457
34.3.2 审计抽样的种类 457
34.3.3 样本选取的方法 458
34.4 抽样结果的评价 461
34.4.1 评价抽样结果的步骤 461
34.4.2 分析样本误差 461
34.4.3 总体误差的推断 462
34.4.4 抽样风险的重估 462
34.4.5 得出审计结论 463
34.5 审计抽样的具体应用 463
34.5.1 符合性测试中的审计抽样 463
34.5.2 实质性测试中的审计抽样 468
第35章 审计抽样准则的国际比较 472
35.1 总体比较 472
35.2 审计抽样的国际准则 473
第36章 国际审计准则19 474
第9篇 审计证据准则(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第37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 487
第一章 总则 487
第二章 一般原则 487
第三章 取证方法 488
第四章 附则 489
第38章 审计证据准则实施指南 490
38.1 审计证据准则概述 490
38.2 审计证据准则实务操作 491
38.2.1 审计证据的涵义 491
38.2.2 审计证据的种类 491
38.2.3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495
38.2.4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496
38.2.5 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497
38.2.6 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 499
第39章 审计证据准则的国际比较 501
39.1 概述 501
39.1.1 制定目的、意义和依据 501
39.1.2 适用范围 502
39.1.3 基本概念 502
39.1.4 框架结构 503
39.2 比较 504
39.2.1 国际审计证据准则 504
39.2.2 比较 504
39.2.3 美国审计证据准则 505
第40章 国际审计准则8 507
第10篇 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准则(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第41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审计工作底稿 513
第一章 总则 513
第二章 一般原则 513
第三章 编制与复核 514
第四章 所有权与保管 515
第五章 保密与查阅 516
第六章 附则 516
第42章 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要览 517
42.1 概述 517
42.1.1 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的必要性 517
42.1.2 《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的 518
42.1.3 《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518
42.1.4 《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的适用范围 518
42.1.5 《审计工作底稿准则》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一般原则要求 518
42.2 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519
42.2.1 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 519
42.2.2 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 519
42.3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 520
42.3.1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520
42.3.2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522
42.4 审计工作底稿的所有权、保管、保密与查阅 523
42.4.1 审计工作底稿的所有权 523
42.4.2 审计档案的分类保管 524
42.4.3 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密与查阅 525
42.5 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格式及编制证明 525
42.5.1 业务类工作底稿的基本格式及其编制说明 525
42.5.2 业务类工作底稿的基本格式图表(略) 526
42.5.3 常用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格式及其编制说明 526
42.5.4 常用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格式图表 526
第43章 审计工作底稿执业规范指南 543
43.1 审计工作底稿执业规范指南概述 543
43.2 部分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图表 549
第44章 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的国际比较 573
44.1 基本比较 573
44.2 框架结构比较 574
44.3 一般原则比较 574
44.4 编制与复核比较 576
44.5 所有权与保管比较 577
44.6 保密与查阅比较 578
第45章 国际审计准则9 580
第11篇 审计报告准则(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第46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 585
第一章 总则 585
第二章 一般原则 585
第三章 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586
第四章 审计意见的类型与审计报告的编制 587
第五章 附则 588
第47章 我国审计报告的有关法定要求 589
47.1 有关法规对审计报告的要求 589
47.1.1 有关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要求 589
47.1.2 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法律责任 591
47.2 我国审计报告准则 594
47.2.1 制定背景及与其他准则的关系 594
47.2.2 框架结构及其规范要点 595
47.2.3 体现的现代审计思想与方法 598
47.2.4 实务操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599
47.2.5 审计报告的标准范式 599
第48章 我国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内容及编制 600
48.1 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600
48.1.1 标准式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600
48.1.2 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602
48.2 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612
48.2.1 发表保留意见的条件 612
48.2.2 揭示保留意见中涉及的调整事项对所公布的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 613
48.2.3 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及含义 614
48.2.4 报告范例 614
53.2.5 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与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区别 621
48.3 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622
48.3.1 发表否定意见的条件 623
48.3.2 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及含义 623
48.3.3 报告范例 623
48.4 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626
48.4.1 发表拒绝表示意见的条件 626
48.4.2 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及含义 627
48.4.3 报告范例 627
48.4.4 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与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的关系 629
48.5 审计报告的编制 629
48.5.1 审计报告的编制步骤 629
48.5.2 几种特殊情况下编制审计报告的考虑 639
第49章 特殊目的的审计报告 653
49.1 特殊目的审计及审计报告 653
49.1.1 一般目的与特殊目的 653
49.1.2 特殊目的的审计报告 653
49.2 对1996年度被出具保留意见或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分析 654
49.2.1 保留意见或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分析 654
49.2.2 对监管部门处理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保留事项或有解释性说明事项的建议 656
49.3 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有关工作的通知 657
49.4 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658
49.4.1 总则 658
49.4.2 年度报告正文 659
49.4.3 备查文件 664
49.4.4 年度报告摘要 665
49.4.5 会计报表附注指引(试行) 667
49.5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 674
第一章 总则 674
第二章 一般原则 674
第三章 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675
第四章 审计意见的类型与审计报告的编制 675
第五章 附则 677
49.6 香港审计准则公告第600号及审计报告范例 677
49.6.1 审计准则公告第600号关于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 677
49.6.2 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流程图 686
49.6.3 财务报表审计报告范例 687
第50章 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比较 697
50.1 总体比较 697
50.2 具体比较 701
第51章 国际审计准则13 705
第12篇 错误与舞弊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52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所舞弊 713
第一章 总则 713
第二章 一般原则 713
第三章 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对错误与舞弊的关注 714
第四章 发现错误或舞弊迹象时的处理 714
第五章 错误或舞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715
第六章 附则 715
第53章 错误与舞弊准则实施规范 716
53.1 概述 716
53.1.1 错误与舞弊的定义 716
53.1.2 错误与舞弊的区别 716
53.1.3 制订本准则的意义 717
53.1.4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717
53.1.5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718
53.1.6 本准则适用范围 718
53.1.7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718
53.2 一般原则 719
53.2.1 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719
53.2.2 会计报表审计并非专为发现错误与舞弊 720
53.3 审计计划阶段对错误与舞弊的关注 720
53.3.1 错误与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720
53.3.2 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的考虑 721
53.4 发现错误或舞弊迹象时的处理 722
53.4.1 修改或追加审计程序 722
53.4.2 实施修改或追加审计程序后的处理 722
53.4.3 对内部控制的重新评价 722
53.4.4 对涉及错误与舞弊的相关人员陈述的重新考虑 723
53.4.5 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与所有舞弊的处理 723
53.4.6 对于重大错误或舞弊涉及人员的处理 723
53.5 错误或舞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723
53.5.1 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或适当披露已发现的重大错误与舞弊的处理 723
53.5.2 无法确定错误与舞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时的处理 723
53.5.3 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时的处理 724
53.5.4 审计范围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时的处理 724
第54章 财务会计税收舞弊手段与审查方法概论 725
54.1 舞弊手段 725
54.1.1 技术性舞弊手段 725
54.1.2 策略性舞弊手段 735
54.2 审查方法 740
54.2.1 一般审查方法 741
54.2.2 基本技术审查方法 742
54.2.3 其他技术审查方法 748
第55章 国际审计准则11 751
第56章 能使舞弊或错误的风险增加的情形或事项举例 754
第57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有关内容 756
第一章 总则 756
第二章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757
第三章 审计机关职责 758
第四章 审计机关权限 759
第五章 审计程序 760
第六章 法律责任 760
第七章 附则 761
第13篇 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准则(1997年1月1日施行,2001年11月修订,2002年7月1日公告实施)第58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765
第一章 总则 765
第二章 一般原则 765
第三章 内部控制 766
第四章 审计风险 767
第五章 附则 770
第59章 审计风险分析 771
59.1 审计风险概述 771
59.1.1 审计风险的概念 771
59.1.2 期望审计风险 772
59.2 审计风险的要素 773
59.2.1 风险要素 773
59.2.2 风险要素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774
59.2.3 会计报表和账户余额两个层次的审计风险 775
59.2.4 风险要素的量化关系 775
59.3 固有风险分析 776
59.3.1 影响固有风险的因素分析 776
59.3.2 固有风险的估量 778
第60章 内部控制概述 779
60.1 内部控制要素的涵义 779
60.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779
60.1.2 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781
60.1.3 内部控制的分类 784
60.1.4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 785
66.1.5 内部控制对审计的重要性 786
66.2 内部控制要素 787
60.3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788
60.3.1 控制环境 789
60.3.2 风险评估 790
60.3.3 信息与沟通 790
60.3.4 控制活动 791
60.3.5 监控 792
60.4 内部控制要素对审计的影响 793
第61章 内部控制:控制风险的评估 794
61.1 控制风险评价的概念 794
61.2 初步审计策略 795
61.2.1 初步审计策略的构成要素 795
61.2.2 实质性测试法 796
61.2.3 较低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 798
61.3 控制测试 799
61.3.1 控制测试的概念 799
61.3.2 测试的种类 799
61.3.3 测试的方法 800
61.3.4 测试的范围 801
61.3.5 测试的时间 801
61.3.6 双重目的测试 801
61.4 控制风险的评估 802
61.5 实质性测试的设计 805
61.5.1 察觉风险的确定 805
61.5.2 设计实质性测试 806
61.6 审计风险评估小结 810
第62章 统计抽样:控制测试 812
62.1 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 812
62.1.1 审计抽样的定义及特征 812
62.1.2 审计抽样的基本步骤 813
62.1.3 审计中的统计抽样方法 813
62.1.5 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 815
62.1.6 审计抽样的基本要求 815
62.2 控制测试的统计抽样 816
62.2.1 概述 816
62.2.2 属性抽样在审计中运用的主要步骤 816
第63章 统计抽样:实质性测试 823
63.1 引言 823
63.2 变量抽样 824
63.2.1 单位平均数估计法(mean per unit,MPU) 824
63.2.2 差额估计法 827
63.3 概率规模比例抽样 828
63.4 统计抽样在实质性测试中运用的简化 830
第64章 实质性测试:收入循环 833
64.1 实质性测试概论 833
64.1.1 实质性测试的时间 833
64.1.2 实质性测试的成本效益 834
64.1.3 审计目标、证据和程序 834
64.1.4 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方向 835
64.2 收入循环的性质 835
64.2.1 收入循环交易和账户 835
64.2.2 审计目标 835
64.2.3 重要性、风险和审计策略 836
64.3 收入循环中的内部控制要素与实质性测试 837
64.3.1 销售的内部控制和交易业务测试 837
64.3.2 现金收入的内部控制和交易业务测试 844
64.4 收入循环的审计风险分析 844
64.4.1 销售或应收账款的虚构 844
64.4.2 收入确认的提前 845
64.4.3 关联交易的存在 846
第65章 实质性测试:支出循环 847
65.1 支出循环的审计 847
65.1.1 支出循环交易与账户 847
65.1.2 审计目标 847
65.1.3 重要性、风险和审计策略 848
65.2 采购、生产和存货的实质性测试 849
65.2.1 确定察觉风险 849
65.2.2 审计方案设计与执行 849
65.3 固定资产实质性测试 852
65.3.1 确定察觉风险 852
65.3.2 审计方案设计 853
65.4 无形资产实质性测试 856
65.4.1 确定察觉风险 856
65.4.2 审计方案设计 856
65.5 应付账款实质性测试 857
65.5.1 确定察觉风险 857
65.5.2 审计方案设计 858
65.6 支出循环的审计风险分析 860
65.6.1 生产能力的严重闲置 860
65.6.2 与销售增加不配比的存货增加 860
65.6.3 高新技术行业的生产过时 861
65.6.4 固定资产的大量增加 861
65.6.5 关联交易的存在 861
第66章 实质性测试:筹资和投资循环 862
66.1 概论 862
66.2 投资业务的实质性测试 863
66.2.1 投资业务的账户 863
66.2.2 审计目标 863
66.2.3 重要性、风险与审计策略 864
66.2.4 投资余额的实质性测试 864
66.3 借款业务的实质性测试 867
66.3.1 借款业务的账户 867
66.3.2 审计目标 867
66.3.3 重要性、风险和审计策略 868
66.3.4 长期负债余额的实质性测试 868
66.4 股东权益业务的实质性测试 871
66.4.1 所有者权益业务涉及的账户 871
66.4.2 审计目标 871
66.4.3 重要性、风险和审计策略 871
66.4.4 股东权益业务的实质性测试 872
66.5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风险分析 874
66.5.1 关联交易的存在 874
66.5.2 借款失败 875
66.5.3 金融衍生工具 875
66.5.4 分部的处理 875
第67章 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准则实施指南 876
67.1 概述 876
67.1.1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876
67.1.2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877
67.1.3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877
67.1.4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877
67.2 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一般原则 878
67.2.1 审计计划与内部控制 878
67.2.2 内部控制与符合性测试 878
67.2.3 职业谨慎与审计风险评估 878
67.2.4 审计工作底稿 879
67.3 内部控制 879
67.3.1 内部控制的目标 879
67.3.2 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 880
67.3.3 了解重要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 880
67.3.4 控制环境及其影响因素 881
67.3.5 会计系统及其目标 882
67.3.6 控制程序 882
67.3.7 内部审计的利用 883
67.3.8 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方法 883
67.4 审计风险 884
67.4.1 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884
67.4.2 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 885
67.4.3 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 886
67.4.4 符合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 886
67.4.5 符合性测试应注意的问题 887
67.4.6 实质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最终评估 888
67.4.7 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 888
67.4.8 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889
67.4.9 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 889
第68章 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890
68.1 概述 890
68.1.1 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 890
68.1.2 审计风险的涵义及其构成 894
68.2 比较 896
68.2.1 总体比较 896
68.2.2 具体比较 897
第69章 国际审计准则6 902
第70章 国际审计准则7 910
第71章 电子数据处理的特性和研究 921
第72章 关于单位利用服务机构的审计考虑 926
第14篇 审计重要性独立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73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 931
第一章 总则 931
第二章 一般原则 931
第三章 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932
第四章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933
第五章 附则 933
第74章 审计重要性准则实施指南 934
74.1 概述 934
74.1.1 重要性的定义 934
74.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934
74.1.3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936
74.1.4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939
74.1.5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939
74.1.6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940
74.2 一般原则 940
74.2.1 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940
74.2.2 对错报和漏报金额和性质的考虑 941
74.2.3 对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的关注 941
74.2.4 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942
74.2.5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942
74.2.6 对重要性的记录 943
第75章 国际审计准则25 944
第15篇 分析性复核独立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76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 951
第一章 总则 951
第二章 一般原则 951
第三章 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 952
第四章 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处理 953
第五 附则 953
第77章 分析性复核准则实施指南 954
77.1 概述 954
77.1.1 分析性复核的定义 954
77.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954
77.1.3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955
77.1.4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956
77.1.5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956
77.1.6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957
77.2 一般原则 957
77.2.1 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总体要求 957
77.2.2 运用分析性复核的具体目的 957
77.2.3 分析性复核应当考虑的主要关系 958
77.2.4 进行分析性复核的参照标准 958
77.2.5 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常用的方法 958
77.2.6 进行分析性复核的基本前提 959
77.3 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 959
77.3.1 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的具体领域 959
77.3.2 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计划阶段的运用 960
77.3.3 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 960
77.3.4 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报告阶段的运用 961
77.4 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处理 962
77.4.1 利用分析性复核结果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962
77.4.2 内控失效时应采取的特殊处理办法 963
77.4.3 发现异常差异时的处理方式 963
第78章 国际审计准则12 964
第16篇 利用专家的工作独立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79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利用专家的工作 969
第一章 总则 969
第二章 一般原则 969
第三章 专家的能力、独立性及工作范围 970
第四章 对专家工作结果的评价与利用 970
第五章 附则 971
第80章 利用专家的工作准则实施指南 972
80.1 概述 972
80.1.1 专家的定义 972
80.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972
80.1.3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973
80.1.4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973
80.1.5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974
80.1.6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974
80.2 一般原则 977
80.2.1 在决定利用专家协助工作之前应当考虑的问题 977
80.2.2 在哪些方面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 977
80.2.3 获取专家工作结果的途径 978
80.3 专家的能力、独立性及工作范围 978
80.3.1 如何评价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 978
80.3.2 如何评价专家的独立性 979
80.3.3 商定与利用专家工作有关的事项 979
80.4 对专家工作结果的评价与利用 980
80.4.1 评价专家工作结果的适当性 980
80.4.2 关于专家与注册会计师之间责任的划分 981
80.4.3 关于专家工作结果与审计报告的关系 981
80.4.4 在审计报告中可否提及专家的工作 981
第81章 国际审计准则18 983
第17篇 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独立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82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989
第一章 总则 989
第二章 一般原则 989
第三章 主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 990
第四章 主审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991
第五章 附则 991
第83章 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准则实施指南 992
83.1 概述 992
83.1.1 定义 992
83.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993
83.1.3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994
83.1.4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994
83.1.5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995
83.1.6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995
83.2 一般原则 998
83.2.1 注册会计师能否担任主审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 998
83.2.2 主审注册会计师与其他注册会计师在哪些方面应及时取得联系 999
83.2.3 其他注册会计师与主审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如何配合 1000
83.2.4 其他注册会计师能够按要求完成审计工作的书面声明 1000
83.3 主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 1000
83.3.1 主审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原则 1001
83.3.2 主审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程序时应考虑的因素 1001
83.3.3 主审注册会计师的一般审计程序 1002
83.3.4 主审注册会计师进一步实施的审计程序 1002
83.3.5 追加的审计程序 1003
83.3.6 关于审计工作底稿 1004
83.4 主审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1004
83.4.1 审计报告中一般不提及其他注册会计师 1004
83.4.2 主审注册会计师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情况 1005
83.4.3 主审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 1005
83.4.4 提及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时的审计报告内容要求 1006
83.4.5 其他注册会计师出具带说明段的审计报告对主审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影响 1006
第84章 国际审计准则5 1008
第18篇 期初余额独立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85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期初余额 1013
第一章 总则 1013
第二章 一般原则 1013
第三章 审计程序 1014
第四章 审计结论及处理 1014
第五章 附则 1015
第86章 期初余额准则实施指南 1016
86.1 概述 1016
86.1.1 期初余额的定义 1016
86.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1016
86.1.3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1017
86.1.4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1017
86.1.5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017
86.1.6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1017
86.2 一般原则 1020
86.2.1 充分考虑期初余额对所审会计报表的影响 1020
86.2.2 确定期初余额的影响 1020
86.2.3 执行期初余额审计的一般要求 1020
86.2.4 上期会计报表已经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应注意事项 1020
86.3 审计程序 1021
86.3.1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021
86.3.2 确定期初余额的审计程序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1021
86.3.3 前任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 1022
86.3.4 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1022
86.4 审计结论及处理 1023
86.4.1 对审计结论的一般要求 1023
86.4.2 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影响,但无法对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处理 1023
86.4.3 期初余额存在严重影响本期会计报表的错报和漏报,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或披露的处理 1024
86.4.4 前任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说明段的审计报告的处理 1025
第87章 国际审计准则28 1027
第19篇 期后事项独立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施行)第88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期后事项 1033
第一章 总则 1033
第二章 一般原则 1033
第三章 审计程序 1034
第四章 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1035
第五章 附则 1035
第89章 期后事项准则实施指南 1036
89.1 概述 1036
89.1.1 期后事项的定义 1036
89.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1037
89.1.3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1037
89.1.4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1038
89.1.5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038
89.1.6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1038
89.2 一般原则 1040
89.2.1 期后事项的类型 1040
89.2.2 期后事项审计的基本程序 1041
89.2.3 处理期后事项的一般原则 1041
89.2.4 注册会计师对期后事项负有的审计责任 1042
89.2.5 与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协调 1042
89.3 期后事项的审计程序 1043
89.3.1 期后事项审计的两种基本程序 1043
89.3.2 注册会计师应询问的内容 1043
89.3.3 注册会计师应审阅的资料 1044
89.4 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1044
89.4.1 根据期后事项的类型分别处理 1044
89.4.2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关于期后事项处理建议的反应和态度 1045
89.4.3 在审计报告日之后获知的期后事项 1046
第20篇 关联方及其交易独立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90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关联方及其交易 1051
第一章 总则 1051
第二章 一般原则 1051
第三章 识别关联方及其交易 1051
第四章 审查关联方交易 1053
第五章 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1054
第六章 附则 1054
第91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关联方及其交易》释义 1055
91.1 关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关联方及其交易》的一般说明 1055
91.1.1 制定《关联方及其交易准则)的意义 1055
91.1.2 《关联方及其交易准则》的框架结构和规范内容 1056
91.2 关于“总则”的说明 1056
91.2.1 制定《关联方及其交易准则》的目的与依据 1056
91.2.2 关联方、关联方交易的含义 1057
91.2.3 《关联方及其交易准则》的适用范围 1058
91.3 关于“一般原则”的说明 1058
91.3.1 管理当局的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1058
91.3.2 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局限性 1059
91.3.3 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1059
91.4 关于“识别关联方及其交易”的说明 1059
91.4.1 关联方的识别 1059
91.4.2 注册会计师对其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1063
91.4.3 关联方交易的识别 1063
91.4.4 管理当局故意隐瞒关联方或关联方交易的情形 1065
91.5 关于“审查关联方交易”的说明 1066
91.5.1 应实施的审计程序 1067
91.5.2 检查重大关联方交易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实施追加审计程序 1067
91.5.3 注册会计师应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获取书面声明的事项 1067
91.6 关于“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的说明 1068
91.6.1 审计意见的形成 1068
91.6.2 审计意见的类型 1068
91.7 关于“附则”的说明 1069
第92章 关联方及其交易准则实施指南 1070
92.1 概述 1070
92.1.1 关联方、关联方交易的定义 1070
92.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1074
92.1.3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1075
92.1.4 本准则制定的依据与目的 1075
92.1.5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076
92.1.6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1076
92.2 一般原则 1077
92.2.1 管理当局的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1077
92.2.2 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局限性 1077
92.2.3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1078
92.3 识别关联方及其交易 1078
92.3.1 关联方的识别 1078
92.3.2 关联方交易的识别 1081
92.4 审查关联方交易 1082
92.4.1 审查关联方交易的一般审计程序 1082
92.4.2 审查重大关联方交易的追加审计程序 1084
92.4.3 管理当局声明书 1084
92.5 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1084
92.5.1 审计意见的形成 1084
92.5.2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的审计意见 1084
92.5.3 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时的审计意见 1085
第21篇 持续经营独立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93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 1089
第一章 总则 1089
第二章 一般原则 1089
第三章 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迹象的关注 1089
第四章 实施审计程序时的考虑 1091
第五章 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1091
第六章 附则 1092
第94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释义 1093
94.1 关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的一般说明 1093
94.1.1 制定《持续经营准则》①的意义 1093
94.1.2 《持续经营准则》与其他准则之间的关系 1094
94.1.3 《持续经营准则》的框架结构和规范内容 1094
94.2 关于“总则”的说明 1095
94.2.1 制定《持续经营准则》的目的与依据 1095
94.2.2 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 1095
94.2.3 《持续经营准则》的适用范围 1097
94.3 关于“一般原则”的说明 1097
94.3.1 审计报告的作用 1097
94.3.2 需要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情形 1097
94.3.3 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一般原则 1098
94.4 关于“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迹象的关注”的说明 1098
94.4.1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的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迹象的具体方面 1098
94.4.2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的被审计单位财务方面的具体迹象 1098
94.4.3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的被审计单位经营方面的具体迹象 1099
94.4.4 应当关注的其他方面的具体迹象 1100
94.4.5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所采取的缓解措施的关注 1101
94.5 关于“实施审计程序时的考虑”的说明 1101
94.5.1 基本原则 1101
94.5.2 审计程序的种类 1102
94.5.3 获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 1103
94.6 关于“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的说明 1103
94.7 关于“附则”的说明 1104
94.8 审计意见范例 1104
第95章 持续经营准则实施指南 1109
95.1 概述 1109
95.1.1 持续经营的定义 1109
95.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1110
95.1.3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1112
95.1.4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1112
95.1.5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113
95.1.6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1113
95.2 一般原则 1116
95.2.1 审计报告的作用 1116
95.2.2 需要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情形 1116
95.2.3 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一般原则 1116
95.3 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迹象的关注 1117
95.3.1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的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迹象的具体方面 1117
95.3.2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的被审计单位财务方面的具体迹象 1117
95.3.3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的被审计单位经营方面的具体迹象 1118
95.3.4 应当关注的其他方面的具体迹象 1119
95.3.5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所采取的缓解措施的关注 1120
95.4 实施审计程序时的考虑 1121
95.4.1 对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判断 1121
95.4.2 审计程序的种类 1121
95.4.3 获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 1122
95.5 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1122
95.5.1 一般要求 1122
95.5.2 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1122
95.6 审计意见范例 1123
第96章 国际审计准则23 1128
第22篇 违反法规行为独立审计准则(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97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违反法规行为 1135
第一章 总则 1135
第二章 一般原则 1135
第三章 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对违反法规行为的关注 1136
第四章 发现可能存在违反法规行为时的处理 1137
第五章 违反法规行为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1138
第六章 附则 1138
第98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违反法规行为》释义 1139
98.1 关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违反法规行为》的一般说明 1139
98.1.1 制定《违反法规行为准则》的意义 1139
98.1.2 《违反法规行为准则》的框架结构和规范内容 1140
98.1.3 《违反法规行为准则》名称的确定问题 1141
98.1.4 《违反法规行为准则》制定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1141
98.2 关于“总则”的说明 1142
98.2.1 制定目的与依据 1142
98.2.2 关于法规的定义 1142
98.2.3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143
98.3 关于“一般原则”的说明 1144
98.3.1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 1144
98.3.2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1144
98.3.3 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局限性 1145
98.3.4 特定违反法规行为的专门审计问题 1145
98.4 关于“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对违反法规行为的关注”的说明 1145
98.4.1 总要求 1145
98.4.2 编制审计计划时的关注 1146
98.4.3 实施审计计划时的关注 1146
98.5 关于“发现可能存在违反法规行为时的处理”的说明 1147
98.6 关于“违反法规行为对审计报告的影响”的说明 1148
98.7 关于“附则”的说明 1148
第99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违反法规行为准则 1149
99.1 概述 1149
99.1.1 法规及违反法规行为的定义 1149
99.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1150
99.1.3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1151
99.1.4 本准则制定的目的和依据 1151
99.1.5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152
99.1.6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1152
99.2 一般原则 1153
99.2.1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1153
99.2.2 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局限性 1154
99.2.3 特定违反法规行为的专门审计问题 1154
99.3 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对违反法规行为的关注 1155
99.3.1 编制审计计划时的关注 1155
99.3.2 发现违反法规行为实施的专门程序 1155
99.3.3 审计证据 1156
99.3.4 管理当局书面声明 1156
99.3.5 可能存在违反法规行为的迹象 1156
99.4 发现可能存在违反法规行为时的处理 1157
99.4.1 评价违反法规行为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1157
99.4.2 与管理当局商讨和进行必要的法律咨询 1157
99.4.3 报告违反法规行为的要求 1157
99.4.4 特定情形的处理 1158
99.5 违反法规行为对报告的影响 1158
99.5.1 违反法规行为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情形 1158
99.5.2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形 1158
99.5.3 法规冲突的情形 1158
第23篇 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独立审计准则(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第100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 1161
第一章 总则 1161
第二章 一般原则 1161
第三章 重大不一致及其处理 1162
第四章 重大错报及其处理 1162
第五章 时间性考虑 1163
第六章 附则 1163
第101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释义 1164
101.1 关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的一般说明 1164
101.1.1 制定《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准则》的意义 1164
101.1.2 《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准则》的框架结构和规范内容 1165
101.2 关于“总则”的说明 1165
101.2.1 制定本准则的目的和依据 1165
101.2.2 其他信息的定义 1166
101.2.3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167
101.3 关于“一般原则”的说明 1167
101.3.1 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专门对其他信息披露的适当性发表意见 1167
101.3.2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其他信息 1168
101.3.3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对其他信息的责任 1168
101.4 关于“重大不一致及其处理”的说明 1169
101.4.1 重大不一致的定义 1169
101.4.2 可能存在重大不一致时的审计程序 1170
101.4.3 确实存在重大不一致时的处理 1170
101.5 关于“重大错报及其处理”的说明 1172
101.5.1 对事实的重大错报的定义 1172
101.5.2 可能存在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时的处理 1173
101.5.3 确实存在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时的处理 1173
101.6 关于“时间性考虑”的说明 1174
101.6.1 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获取和查阅其他信息 1174
101.6.2 注册会计师在查阅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且注意到存在重大不一致或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时的处理 1174
101.7 关于“附则”的说明 1175
第102章 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准则实施指南 1176
102.1 概述 1176
102.1.1 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的定义 1176
102.1.2 制定本准则的意义 1177
102.1.3 本准则的结构及内容 1178
102.1.4 制定本准则的目的和依据 1178
102.1.5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179
102.1.6 本准则的国际比较 1179
102.2 一般原则 1181
102.2.1 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专门对其他信息披露的适当性发表意见 1181
102.2.2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其他信息 1181
102.2.3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对其他信息的责任 1182
102.3 重大不一致及其处理 1183
102.3.1 重大不一致的定义 1183
102.3.2 可能存在重大不一致时的审计程序 1184
102.3.3 确实存在重大不一致时的处理 1184
102.4 重大错报及其处理 1186
102.4.1 对事实的重大错报的定义 1186
102.4.2 可能存在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时的处理 1186
102.4.3 确实存在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时的处理 1187
102.5 时间性考虑 1188
102.5.1 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获取和查阅其他信息 1188
102.5.2 注册会计师在查阅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且注意到存在重大不一致或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时的处理 1188
第103章 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准则的比较 1190
103.1 概述 1190
103.1.1 意义 1190
103.1.2 制定本准则的目的与依据 1191
103.1.3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191
103.1.4 本准则相关的概念 1191
103.1.5 本准则的框架结构 1193
103.2 比较 1194
103.2.1 国际审计准则 1194
103.2.2 比较 1194
第104章 国际审计准则14 1196
第24篇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准则(1999年7月1日施行)第105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 1201
第一章 总则 1201
第二章 一般原则 1201
第三章 审计计划 1202
第四章 内部控制研究、评价与风险评估 1202
第五章 审计程序 1203
第六章 附则 1203
第106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释义 1204
106.1 关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的一般说明 1204
106.1.1 制定《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准则》的意义 1204
106.1.2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准则》的框架结构和规范内容 1205
106.1.3 国际审计准则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相关规定 1205
106.2 关于“总则”的说明 1206
106.2.1 本准则的制定目的与制定依据 1206
106.2.2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定义 1206
106.2.3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1207
106.3 关于“一般原则”的说明 1207
106.3.1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的目的和范围 1207
106.3.2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 1207
106.3.3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了解 1208
106.3.4 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专门技能 1208
106.4 关于“审计计划”的说明 1209
106.4.1 制定审计计划时,充分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1209
106.4.2 在对受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影响的审计工作制定审计计划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了解 1209
106.4.3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会计报表整体有重要影响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了解 1209
106.5 关于“内部控制研究、评价与风险评估”的说明 1210
106.5.1 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环境的特征 1210
106.5.2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及其目的 1211
106.5.3 研究、评价一般控制应考虑的因素 1212
106.5.4 研究和评价应用控制的主要因素 1213
106.5.5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 1213
106.6 关于“审计程序”的说明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