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1
绪论 1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1
第二节 现代汉语规范化 5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8
第一章 语音 9
第一节 语音概说 10
第二节 声母 19
第三节 韵母 25
第四节 声调 31
第五节 音节 36
第六节 轻声和儿化 42
第七节 音位 45
第二章 文字 47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作用和起源 48
第二节 汉字的构造 49
第三节 汉字的形体 52
第四节 汉字改革 55
第五节 正确使用汉字 59
第三章 词汇 62
第一节 语素、词、词的结构 63
第二节 词义 68
第三节 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 72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76
第五节 熟语 79
第六节 词汇的发展和规范化 83
第四章 语法 85
第一节 语法概说 86
第二节 词类 92
第三节 句子成分 105
第四节 单句类型 115
第五节 句子结构常见的错误 131
第六节 复句 136
第七节 标点符号 150
第五章 修辞 160
第一节 修辞概说 161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163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169
第四节 辞格的运用 174
语言学概论 195
第一章 绪论 195
第一节 语言学及其分科 195
第二节 语言学的重要作用 196
第三节 我国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196
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 197
第一节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97
第二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00
第三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03
第四节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05
第三章 语言的起源 209
第一节 语言起源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20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起源学说 210
第三节 关于语言起源的几种学说 212
第四章 语音 214
第一节 语音的属性 214
第二节 语音的分析 217
第三节 语音的变化 224
第五章 语义 225
第一节 语义的性质 225
第二节 语义单位和语义系统 229
第三节 语义场和语环 232
第四节 语义的变化 235
第六章 词汇 236
第一节 语素 236
第二节 词 238
第三节 词汇 241
第七章 语法 244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244
第二节 词法 245
第三节 句法 248
第四节 语法的发展 253
第八章 文字 254
第一节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254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255
第九章 语言的发展 256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规律 257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259
逻辑知识 263
第一章 概述 263
第一节 什么是逻辑 263
第二节 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性质 263
第三节 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 265
第四节 学习形式逻辑的方法 266
思考与练习 266
第二章 概念 267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267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68
第三节 概念的种类和关系 268
第四节 概念的表达 272
第五节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73
思考与练习 276
第三章 判断 280
第一节 判断的概述 280
第二节 判断的表达 280
第三节 简单判断 281
第四节 复合判断 288
思考与练习 297
第四章 逻辑规律 300
第一节 逻辑规律的概述 300
第二节 同一律 301
第三节 矛盾律 301
第四节 排中律 302
第五节 关于充足理由律 302
思考与练习 303
第五章 推理(一) 306
第一节 推理的概述 306
第二节 直接推理 307
第三节 直言三段论 308
第四节 关系推理 311
第五节 联言推理 312
第六节 选言推理 313
第七节 假言推理 313
第八节 二难推理 316
第九节 模态推理 317
思考与练习 318
第六章 推理(二) 321
第一节 归纳推理 321
思考与练习 324
第二节 类比推理 326
思考与练习 327
第七章 论证 327
第一节 论证的概述 327
第二节 论证的种类 328
第三节 论证的规则 329
第四节 反驳 329
思考与练习 330
参考书目 333
中国现代文学史 335
说明 335
绪论 336
第一编 “五四”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 340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及其发展 340
第二章 鲁迅(上) 350
第三章 郭沫若 359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诗歌 366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小说 369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戏剧 374
第七章 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 374
第二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 376
第一章 革命文学运动 376
第二章 鲁迅(下) 381
第三章 茅盾 385
第四章 巴金 392
第五章 老舍 396
第六章 曹禺 400
第七章 左联时期的诗歌 404
第八章 左联时期的小说 407
第九章 左联时期的戏剧创作 412
第十章 左联时期的报告文学、杂文、散文 415
第三编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9) 417
第一章 抗战文艺及解放区文艺 417
第二章 赵树理 422
第三章 艾青 426
第四章 丁玲 428
第五章 诗歌 431
第六章 小说 434
第七章 戏剧 438
第八章 报告文学、杂文、散文 441
结束语 442
写作 443
说明 443
第一章 绪论 447
第二章 主题 448
第三章 积累 450
第四章 材料 451
第五章 结构 452
第六章 表达 453
第七章 语言 457
第八章 修改 459
第九章 文风 460
第十章 散文 461
第十一章 诗歌 462
第十二章 小说 463
第十三章 报告文学 465
第十四章 议论文 467
第十五章 杂文 468
第十六章 文艺短评 469
第十七章 应用文 471
文艺理论 473
引论 473
第一章 文艺是生活实践的反映 474
第一节 文艺起源于生产劳动实践 474
第二节 文艺的源泉是生活 475
第三节 生活与文艺互相超越的条件 477
第四节 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79
第二章 文艺与政治的联系 479
第一节 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 480
第二节 文艺与政治的联系 481
第三节 文艺与政治联系的实践范畴 482
第四节 文艺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全人类意义 485
第三章 文艺的形象性 490
第一节 形象是艺术反映的专有方式 490
第二节 形象的特性标志 491
第三节 形象思维 492
第四章 文艺的典型性 494
第一节 典型形象的特点 495
第二节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496
第三节 典型形象的塑造 497
第五章 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499
第一节 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500
第二节 文艺作品的内容构成 501
第三节 文艺作品的形式因素 501
第六章 文艺的类型 503
第一节 文艺分类的原则 503
第二节 文艺的具体分类 504
第三节 语言艺术的特点及在艺术中的基本地位 506
第七章 文艺家的修养 508
第一节 思想修养 508
第二节 艺术修养 509
第三节 知识修养 511
第八章 创作方法 512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513
第二节 创作方法的基本类型 514
第三节 创作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516
第九章 文艺思潮 518
第一节 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519
第二节 文艺思潮的内因与外表 520
第三节 掌握文艺思潮的意义 521
第十章 文艺的风格与流派 523
第一节 艺术风格 523
第二节 艺术流派 525
第三节 风格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526
第十一章 文艺欣赏 528
第一节 文艺欣赏的性质与特点 528
第二节 欣赏中的主体条件 529
第三节 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的统一 530
第十二章 文艺批评 532
第一节 文艺批评的性质和原则 533
第二节 文艺批评的标准 534
第三节 文艺批评的任务和方法 535
第十三章 文艺发展的条件 536
第一节 文艺发展的物质条件 537
第二节 文艺发展的自身历史条件 537
第三节 “双百”方针是使文艺按自身规律发展的保证条件 539
附:自学本课应读的理论书目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