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3
第一章 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 3
第一节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3
第二节 社会文化 6
第三节 语言、语言行为与社会文化 8
第二章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系统关系:理论假设 11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文化系统结构 11
第二节 社会文化的潜在作用 13
第三节 文学翻译的文化作用 16
一、“同一性”翻译态度及其文化作用 17
二、“和而不同”翻译态度及其文化作用 18
第三章 文学翻译的社会文化研究 21
第一节 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及其意义 21
第二节 文学翻译的文化研究方法 26
一、比较研究方法 31
二、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思辨 32
三、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描述 33
四、实证描述方法:调查法 34
五、实证描述方法:个案研究 34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37
宏观篇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 43
第四章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主题选择 43
第一节 文学翻译主题的描写分析 43
一、20世纪初我国文学翻译主题的描写分析 43
二、20世纪末我国文学翻译主题的描写分析 46
第二节 文学翻译主题的对比分析 48
第三节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主题的相互关系 50
第五章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输入来源 53
第一节 文学翻译输入来源的描述分析 53
一、20世纪初我国文学翻译输入来源的描写分析 53
二、20世纪末我国文学翻译输入来源的描写分析 55
第二节 文学翻译输入来源对比分析 57
第三节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输入来源的相互关系 61
第六章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译作类型 64
第一节 文学翻译译作类型的形态分析 64
一、译作类型的概念界定 64
二、复译、转译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65
第二节 文学翻译译作类型的社会文化解读 66
一、首译和复译的社会文化解读 66
二、转译的社会文化解读 73
第七章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结构形态的相互作用 79
第一节 文学翻译结构形态的文化阐释 79
一、输入主题和来源的社会文化阐释 80
二、译作类型与输入来源的文化关系 82
第二节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结构形态的作用模式 84
中观篇 文学系统与文学翻译系统 91
第八章 文学系统与文学翻译系统的相互作用 91
第一节 民族文学的系统作用 91
第二节 文学翻译的系统作用 97
一、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文学文体范式的影响 97
二、文学翻译与中国诗歌体裁范式的变化 100
第九章 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文关系 103
第一节 创作文本与翻译文本的互文性原理 103
一、文本的互文性原理 103
二、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文原理 105
第二节 林语堂个案研究 106
一、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 106
二、互文形态分析方法 107
三、林语堂文学创作文本与翻译文本的互文形态 109
四、文本内外的互文关系 118
第十章 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动:以诗歌为例 121
第一节 胡适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 122
一、胡适的诗歌创作及翻译实践 122
二、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的相互影响 123
第二节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 127
一、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及翻译实践 127
二、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的相互影响 128
微观篇 社会文化与译者 141
第十一章 文化语境下译者的翻译思想 141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翻译思想 141
一、社会文化对译者翻译目的和译本选择的影响 142
二、社会文化对译者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的影响 143
三、社会文化对翻译批评的影响 144
第二节 鲁迅个案研究 145
一、翻译思想分析方法 146
二、鲁迅翻译思想的具体体现及其文化背景 148
第十二章 文化语境下译者的美学旨趣 158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美学旨趣 158
第二节 许渊冲个案研究 160
一、研究方法 161
二、许渊冲翻译美学旨趣的文化阐释 164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与译者的转换策略:历时的视角 177
第一节 意识形态作用下的转换策略 177
第二节 David Copperfield三位中译者的对比研究 183
一、三位译者翻译转换策略的文化价值取向 185
二、意识形态与三位译者翻译转换策略的内在关系 187
第十四章 意识形态与译者的转换策略:共时的视角 196
第一节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96
一、两位译者翻译转换策略的选择倾向 197
二、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在意识形态内容方面的具体体现 199
第二节 译者转换策略的文化阐释 206
一、社会文化对译者转换策略的影响 207
二、译者的转换策略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208
结论与余论 213
第十五章 文学翻译的文化系统及其作用方式 213
一、研究结论 213
二、研究局限 220
主要参考文献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