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
上篇义务教育阶 3
第一章 关于数学新课标 3
第一节 新课标的结构框架 5
一 课程标准的功能 5
二 《课标》的结构框架 5
三 与《大纲》结构的比较 8
第二节 新课标与数学教学内容 12
一 《课标》下的内容标准 12
二 《大纲》的内容要求 17
三 教学内容部分的比较 18
第二章 数与代数 26
第一节 目标比较分析 26
一 《课标》中数与代数内容的目标 26
二 《大纲》中数与代数内容的目标 28
三 目标比较分析 30
第二节 结构比较分析 31
一 《课标》中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结构 31
二 《大纲》中数与代数部分的结构 32
三 结构比较分析 33
第三节 内容比较分析 33
一 数的认识与运算 34
二 常见的量 35
三 探索规律 37
四 式 38
五 方程与不等式 40
六 函数 42
第四节 教学设计策略与案例 46
第三章 空间与图形 52
第一节 教学目标分析 52
一 《课标》的教学目标 52
二 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 54
第二节 内容结构分析 57
一 《课标》与《大纲》下的内容结构 57
二 内容结构的比较分析 59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分析 60
一 《课标》与《大纲》中教学内容的对照 60
二 教学内容比较分析 64
第四节 教学设计策略与案例 66
一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理念 66
二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66
三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68
第四章 统计与概率 75
第一节 目标比较分析 76
一 《大纲》对统计教学目标的阐述 76
二 《课标》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目标的阐述 78
三 《课标》与《大纲》教学目标的比较 79
第二节 结构比较分析 81
一 《大纲》对统计教学课程结构的设计 82
二 《课标》对统计与概率教学课程结构的设计 83
三 《课标》与《大纲》课程结构设计的比较 84
第三节 内容比较分析 86
一 《大纲》对统计教学内容的选择 86
二 《课标》对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的选择 87
三 《课标》与《大纲》内容选择的比较 88
第四节 教学设计策略与案例 89
一 对教材的设计 89
二 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94
第五章 实践活动、综合应用与课题学习 95
第一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育价值 96
一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建构过程—实践与综合应用提出的基础 96
二 数学学习应能促进个体的整体发展—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着眼点 98
三 数学学习的文化浸润与感悟—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深层关注 99
第二节 《课标》的课题学习与《大纲》的探究性活动 100
一 内涵与要求的比较研究 101
二 内容设置、编写与安排的比较研究 102
三 教学要求的比较研究 103
第三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设计策略与案例分析 107
一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本设计环节与策略 107
二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案例分析 125
中篇普通高中阶段 133
第六章 关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 133
第一节 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特点 134
一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34
二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34
三 高中培养目标 135
四 课程结构 136
五 课程内容 137
六 课程实施与评价 138
第二节 高中数学新课标 139
一 新课标研制背景 139
二 新课标的结构框架 140
三 《课标》的基本理念 148
第三节 新课标与教学内容 152
一 高中新课程的内容结构 152
二 高中新课程内容总体特点 162
第七章 数学探究 174
第一节 数学探究的意义 174
一 获得默会知识…完善人格 174
二 获得内部满足感 176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79
四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切入口之一 181
第二节 数学探究的教育价值 182
一 数学探究的内涵 182
二 《课标》下的数学探究 183
三 数学探究教学 185
四 数学探究教学案例 187
第八章 数学建模 192
第一节 数学建模的意义 193
一 数学建模的意义 193
二 数学建模在教育领域的开展 194
三 数学建模的定义和步骤 195
四 中学开展数学建模的意义 197
第二节 数学建模的教育价值 199
一 国外在中学开展数学建模的情况 199
二 我国以往开展数学建模的情况 201
三 数学建模和解应用题 203
四 高中《课标》中的数学建模 204
第九章 数学文化 209
第一节 数学文化的意义 209
一 数学本身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9
二 我国数学教育现状的启示 211
三 新课程中“数学文化”学习的要求 213
第二节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214
一 数学的应用价值 214
二 数学的人文价值 216
三 数学的美学价值 218
四 数学的德育价值 226
下篇 数学创新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 231
第十章 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231
第一节 数学创新思维与数学创新能力 232
一 数学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232
二 数学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 233
三 数学创新能力 235
第二节 数学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保证 237
一 数学创新能力形成的先天条件 237
二 数学创新能力形成的后天保证 238
第三节 培养数学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 246
一 拓宽知识优化结构 248
二 创设情境自觉学习 249
三 突出过程激励探索 249
四 面向全体发展个性 250
五 手脑并用强化活动 251
六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252
七 改善环境拓展空间 253
第四节 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54
第五节 数学创新能力的评价 260
一 数学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 260
二 数学创新能力的评价途径 260
三 数学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262
第十一章 数学教师与教学内容 264
第一节 新课标与教师角色转换 264
一 新课标与教师的关系 264
二 教师新旧角色的对比 268
三 教师的职责与作用 272
第二节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意义和内涵 276
一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277
二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279
三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80
参考文献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