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6
第二节 格林布莱特的学术经历 16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23
第四节 本论著的逻辑线索和基本架构 40
第一章 文化诗学批评理论的学术渊源 44
第一节 文化诗学批评思想的多重来源 46
第二节 方法论视野下与格尔兹“文化人类学”的同质异构性 54
第三节 新阐释学视域下与利科“文本占有论”的间性弥合 78
第四节 文本论视野下与詹姆逊“政治诗学”的内在互文性 98
第二章 史学维度的文化诗学批评形态 117
第一节 “新史学”维度 120
第二节 认识论层面的文化整体观 131
第三节 主体论指向的历史本源观 142
第四节 本体论向度的诗学意义观 150
第五节 实践论矢量的“文本无边界”说 164
第三章 诗学维度的“文本阐释”观 174
第一节 “文本性与文学性”的双向调查 177
第二节 “比较视域”本体 181
第三节 碎片的“共鸣性”文本 189
第四节 “历史性与文化性”的文本间性 198
第五节 社会话语的“审美能量”观 204
第四章 “自我塑型”论 216
第一节 “历史记忆”的文化塑造 219
第二节 “文化景观”的生活形塑与哲学表达 228
第三节 文化生产流通的“社会能量”转换论 238
第四节 “自我塑型”论的话语架构及阐释实践 246
第五节 “公共文化镜像”的自我塑型 260
第五章 “意识形态批判”论 274
第一节 “文化解读”的“意义生成说”视域转换 277
第二节 语境化的“思辨的理解”作用力场 284
第三节 意识形态化的“凝视的理解”话语机制 291
第四节 权力结构的“隐喻性”表征形式 300
第五节 从“文本间性”理论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旨趣”转换 312
第六章 批评实践的范式转换 326
第一节 以文学文本阐释为主轴的多元化批评范式 329
第二节 “情结”批评范式的“知识论转向” 337
第三节 形象诗学语境下的“共鸣”阐释 352
第四节 文学意义的“泛文化”阐释实践 365
结语 383
第一节 当下文论生态面临的整体形势和共同任务 384
第二节 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影响 390
第三节 “本土化”语境下文化诗学批评思潮的中国形态 397
参考文献 409
后记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