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下卷简介 1
第8章 功能和规范 3
8.1 交通统计 5
8.1.1 交通量 7
8.1.2 能源消耗 11
8.1.3 运行车队 14
8.1.4 基础设施 19
8.1.5 社会影响 20
8.2 车辆功能 28
8.2.1 系统设计 28
8.2.2 消费者认知的功能 30
8.2.3 技术规范 33
8.2.4 车身系统设计 35
8.3 需求的测量 36
8.3.1 将主观判断转化为可测量的参数 36
8.3.2 欧洲NCAP(新车评价规程)评级 42
8.3.3 保险公司评级 49
8.3.4 抗老化性 52
8.4 法规 58
8.4.1 通用车辆 60
8.4.2 车身造型 63
8.4.3 人工外部灯光 67
8.4.4 外部视野 73
第9章 人机工程学和车身总布置 99
9.1 生理学概述 99
9.1.1 脊柱 100
9.1.2 关节 102
9.1.3 振动对舒适性的影响 104
9.2 内部布置用人体模型 105
9.2.1 人体测量学要点 105
9.2.2 二维人体模型 109
9.2.3 头廓包络 110
9.2.4 三维人体模型 113
9.2.5 SAE引用系统 114
9.3 乘客定位要点 115
9.3.1 基本姿势 116
9.3.2 汽车中采用的位置参数 118
9.3.3 评估姿势舒适性的验证工具 120
9.4 踏板的功能和定位 121
9.4.1 轮罩尺寸 121
9.4.2 踏板 123
9.5 内部布置 125
9.5.1 前排 125
9.5.2 转向盘 127
9.5.3 座椅和转向盘调节 127
9.5.4 后排 128
9.6 座椅特性 129
9.6.1 静态舒适性 129
9.6.2 动态载荷下的舒适性 132
9.7 乘车方便性 133
9.7.1 上车和下车 133
9.7.2 定义开口尺寸参数 135
9.8 手伸及 137
9.9 货物装卸 138
9.10 视野 139
9.10.1 车用玻璃光学特性 141
9.10.2 眼椭圆 143
9.10.3 直接视野和双眼盲区 146
9.10.4 间接视野 151
第10章 气候舒适性 153
10.1 生理学概述 153
10.1.1 体温控制 153
10.1.2 热舒适条件 156
10.1.3 热舒适性评价 164
10.2 乘客舱能量平衡 167
10.2.1 交换热 167
10.2.2 辐射热 169
10.2.3 乘员新陈代谢 169
10.2.4 动力系统功率 169
10.2.5 空调系统 169
10.3 HEVAC系统设计与测试 170
10.3.1 概述 170
10.3.2 制冷系统 172
10.3.3 加热系统 173
10.3.4 设计实例 174
10.3.5 测试 177
第11章 NVH 180
11.1 噪声敏感性 182
11.2 振动噪声源 190
11.2.1 路面 190
11.2.2 车轮 199
11.2.3 发动机 205
11.2.4 变速器 209
11.2.5 制动器 212
11.2.6 空气动力 213
11.3 车身结构动力性能和模态分析 216
11.3.1 动力学方程 216
11.3.2 自由响应 219
11.3.3 模态坐标变换 221
11.3.4 汽车车身振型 223
11.3.5 激励响应 225
11.3.6 随机激励响应 227
11.3.7 黏性阻尼和结构阻尼 227
11.3.8 模型缩减 230
11.3.9 空腔模态 237
11.3.10 板壳的辐射 240
11.4 发动机悬置 241
11.4.1 发动机悬置概述 243
11.4.2 阻尼在发动机悬置中的作用 245
11.4.3 发动机悬置的布置 249
11.4.4 安装点在汽车车身骨架中的位置 252
11.5 声音传播和隔声 254
11.5.1 透射损失 254
11.5.2 隔声壁 262
11.5.3 吸声材料 264
11.5.4 吸声系数的测量 272
11.5.5 吸声处理在车身中的应用 274
第12章 结构完整性 276
12.1 内部和外部载荷 276
12.1.1 驻车 277
12.1.2 操纵极限 279
12.1.3 路面不平度 280
12.1.4 内部载荷 282
12.1.5 安全系数 285
12.2 薄壁结构的特性 286
12.2.1 假设和定义 287
12.2.2 弯曲 288
12.2.3 扭转 289
12.2.4 剪切和弯曲 295
12.2.5 梁的屈曲 303
12.2.6 平板的屈曲 304
12.2.7 复杂形状的屈曲 307
12.2.8 薄壁圆筒的屈曲 309
12.2.9 平板的剪切屈曲 310
12.3 简化结构模型 312
12.3.1 方盒模型(Box Model) 316
12.3.2 车身底板结构形式 319
12.3.3 车身中部模型 329
12.3.4 车身结构的功能要求 330
12.4 结构分析的数值模型 331
12.4.1 形状函数和自由度 332
12.4.2 运动方程 333
12.4.3 车身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337
12.5 车身刚度的测量 343
12.5.1 测试装置 344
12.5.2 测试车辆 345
12.5.3 弯曲载荷 346
12.5.4 扭转载荷 346
12.5.5 刚度测量 346
第13章 被动安全性 350
13.1 生物力学 350
13.1.1 生物力学方法 350
13.1.2 损伤标准 356
13.2 碰撞的简化模型 366
13.2.1 冲击模型:全重叠碰撞 366
13.2.2 约束系统的作用 369
13.2.3 速度—时间图 371
13.3 碰撞吸能器 375
13.3.1 矩形截面梁 377
13.3.2 稳定压溃:变形力学 380
13.3.3 触发器 386
13.3.4 梁的全局压缩失稳 387
13.3.5 弯曲失稳 388
13.3.6 圆形截面管的破裂 392
13.3.7 圆管的轴向压溃 394
13.3.8 应变率的影响 397
13.3.9 结构泡沫 398
13.4 前端结构设计 401
13.5 车辆测试 408
13.6 碰撞测试设备 414
13.6.1 整车测试设备 414
13.6.2 部件测试:HYGE台车 415
13.7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416
13.7.1 非线性静态问题的求解 417
13.7.2 非线性动态问题的特点 419
参考文献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