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研究 3
汉语学术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3
异时用字的变化与“古今字”的研究 9
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 14
论王筠“分别文、累增字”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意图 32
从“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看后人对这些术语的误解 40
《说文解字》的析字方法和结构类型非“六书”说 50
“六书”性质及价值的重新认识 60
《说文解字》“含形字”分析——许慎汉字形体分析研究之一 72
《说文解字》“从某字”分析——许慎汉字形体分析研究之二 90
汉字“独体”“合体”论 107
“形声相益”新解与“文”“字”关系辨正 115
汉字研究 127
“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申论 127
论汉字职用的考察与描写 142
“两”字职用演变研究 153
汉字超语符功能论析 174
传世文献的改字及其考证 189
汉字的文化阐释 204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 220
汉字的历史与现实——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所所长李运富 226
汉字演变的研究应该分为三个系统——《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是汉字结构系统的重大研究成果 234
汉字结构演变研究的新成果——评张素凤《汉字结构演变史》 237
“异体字”研究也要重视“用”——张青松《〈正字通〉异体字研究》序 241
楚国简帛文字资料综述 244
楚国简帛文字研究概观 255
考释出土文字應当重视构形理据 263
楚国简帛文字叢考 272
《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后记 303
《汉字学新论》后记 306
《汉字职用研究》前言 309
汉字的构形原理与讲解原则 314
汉字教学的理与法 326
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 330
汉字教育的泛文化意识 342
古代的形体分析方法及其在现代的應用 347
文字不只是语言的代码——领悟《说文解字》的丰富内涵 353
坚守汉字的文化担当 355
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学术综述 357
词汇语义训诂研究 365
论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的分析与描写 365
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方式 376
论汉语复合词的词素意义 391
佛缘复合词语的俗解异构 402
宋代墓志複音词来源考察 413
论“典故词”的词典处理——以《辞源》“射”字头为例 428
论造词用典与言辞用典 437
略谈源自佛教的汉语熟语 451
“一丝不挂”多义源流考辨 473
从成语的“误解误用”看汉语词汇的发展 485
汉语同义词研究大有作为——《〈汉书〉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序 495
善学者明其理 善行者推其法——王宁先生新著《训诂学原理》简介 498
语法修辞研究 503
数量结构的误用 503
《马氏文通》的价值,九十年汉语语法学的不足及其他——全国青年汉语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综述 504
《左传》中“吾”“我”格表示的分裂条件 508
《中国古典语法》前言 518
锐意创新 独具特色——读李维琦先生《修辞学》 520
简评宗廷虎先生《中国现代修辞学史》 524
修辞同义关系的“同”与“异”——序程国煜《〈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 526
1978—1990年修辞学再度繁荣综述 531
80年代修辞学史研究概述 536
关于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研究述评 540
修辞现象分类综述 550
文艺修辞学研究概观 553
《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综观》后记 562
综合及其他 567
当务之急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漫议 567
借古鉴今谈语文阅读教学 576
“语文”的核心是“言语作品” 581
《新概念语文·中学文言文读本》前言 584
《三国演义》导读 586
《大学语文》序 598
《古代汉语教程》前言 600
《古汉语字词典》前言 602
《汉字汉语论稿》前言 605
《谢灵运集》前言 608
《〈吕氏春秋〉精选本》前言 616
涌泉之恩述点滴——写在维琦先生论集出版之时 627
说“和” 632
北京市社科规划工作见闻点滴 634
全国青年汉语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广州举行 636
肩历史重任,创学术新风——1989年全国青年汉语史研究会首届理事会纪要 637
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成立 638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开创现代学术新风——“章太炎黄侃先生纪念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639
附录 645
李运富未入集文章存目 645
学史求真,学理求通——李运富教授学术述略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