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3
简述:美国大平原尘暴历史与反思 11
文·化·篇 23
引言 23
尘暴现象与文化透视 26
1草原治理的效应及其文化根源 26
2草原牧区的生态治理政策及其效应 28
2.1草原退化的进程与草原治理政策的内涵 28
2.2政策演进的若干特征及其缘由 32
2.3对政策效应的不同评价 37
2.4主流派的评价 38
2.5非主流派的观点 39
2.6围封禁牧仍在继续 44
3决策中的“古为今用”与历史上的草原畜牧业 45
3.1主流观点是怎样“古为今用”的? 45
3.2历史上草原畜牧业的规模效益 47
3.3历史上的草原畜牧业体系及其结构 53
3.4蒙古族经典草原畜牧业经营体系的结构 55
3.5历史上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智慧 60
3.6同时饲养五种家畜是一项重大创新 62
3.7调教五种家畜的动物心理学知识 68
3.8传统畜牧业的草牧场所有权与使用权 69
3.9传统草原畜牧业中的草畜关系 75
4现行牧区政策的文化根源 83
4.1垦殖型退化及其文化根源 83
4.2农耕文化主导的诸项草原治理政策 87
4.3走向主导地位的外来文化 94
4.4三种文化中的自然观 102
5简要结论 118
访谈录 130
生·态·篇 145
引言 145
尘暴的生态学思考 146
1尘暴,是沙尘暴还是尘暴 146
2尘暴虽是自然现象,但人为因素不容忽视 148
3沙尘暴的危害,源区危害更大 150
4以生态系统观念看待沙尘暴 152
5中国沙尘暴和美国黑风暴的比较 153
6中美有关地区生态地理环境的比较 155
6.1地理位置比较 155
6.2中国和美国西部的比较 156
6.3中美草原植被的比较 158
7中美对尘暴的反思 161
8尘暴的生态学思考 164
8.1尘暴与干旱缺水的关系 164
8.2必须以多视角正确看待草原 182
8.3大自然做的最好 183
8.4游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185
8.5顶级学说的建立,感谢尘暴的催生 189
8.6和谐多样、宽容适中、生态原则 193
9崇尚自然,尊重民众,传承民族文化 195
10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生态规律 199
11内蒙古草原退化的现实、原因、监测和防治 201
11.1草场退化的现实 202
11.2草原退化的原因 218
11.3退化草原的监测 223
11.4退化草场的整治 229
12对草原有关的几种理论或说法的探讨 242
12.1平衡与非平衡和克莱门茨顶级群落学说 242
12.2关于人地关系论及和谐论 246
12.3草原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生态化 247
12.4草产业、沙产业是产业化还是生态化、人性化 247
13草原生态学研究应该密切关注我国当前的实际 249
访谈录 256
制·度·篇 267
引言 267
尘暴与制度变迁 269
1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草原制度 270
2自治区成立后到互助组(民族公有的草原所有权制度) 273
3互助组时期的制度 278
4内蒙古牧区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向集体所有转变时期的制度 284
4.1第一阶段(互助组和牧业社交叉阶段) 287
4.2第二阶段(试办高级社阶段) 289
4.3第三阶段(人民公社化阶段) 292
5牧区人民公社的主要弊端 312
6从承包制开始,不久演化成牲畜户有户养的家庭经营制度 316
7家庭经营以来出现的贫困化与经营成本增加、收益率下降趋势同现行制度安排有关 321
8承包制的解读 323
9牧区新的牧民合作社 325
10牧区迅速推进集体化的缘由 329
11国家实施牧区生态补偿政策 332
访谈录 335
土·地·篇 351
引言 351
尘暴与土地制度——草场承包制度为什么未能实现自设的目标 354
1草场被分割后的生态系统反应 358
2租赁流转加剧草场退化 371
2.1草场租赁流转的发生发展过程 372
2.2草场租赁流转在加剧草场退化 376
3出现了成本“洼地” 380
3.1资源不能共享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384
3.2围栏的建立 385
3.3买草料饲喂 386
3.4打草圈养 389
3.5基本建设 391
3.6饲料地 394
3.7大量不增加产出的成本投入 395
4产权安排背离了获益目标 398
5草场承包制度存在内在价值冲突 403
5.1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冲突 403
5.2利用与保护的价值冲突 409
6元规则与新形势 412
7草场产权的重新确立 414
8结语 419
访谈录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