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导论 1
一 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 1
二 规范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 6
三 伦理学的定义、对象及其研究顺序 16
上卷 元伦理:优良道德制定之方法 27
第一章 元伦理概念:“应该”的概念系统 27
第一节 价值 28
一 善:内在善与手段善 31
第二节 善和正当 31
二 恶:纯粹恶与必要恶 34
三 善与恶的定义 36
四 正当:道德善 39
第三节 应该 43
一 应该:行为的善 43
二 应该:客体的属性 45
三 应该的类型:道德应该与非道德应该 46
第四节 事实 48
一 三种属性:固有属性、关系属性、事实属性 54
第二章 元伦理确证:“应该”的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论 54
第一节 应该的本质:应该究竟存在哪里? 54
二 应该:客体的关系属性 56
三 三种谬论:客观论、主观论、主客关系论 58
第二节 应该的性质:结构与类型 61
一 应该的结构 61
二 应该的类型 63
第三节 应该的逻辑:“应该”与“是”的关系 65
一 “应该与是”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以及评价与描述 71
第四节 应该的意识:真假与对错 71
二 应该意识的真假对错之确证 75
第五节 元伦理的确证理论 80
一 自然主义 80
二 直觉主义 83
三 情感主义 86
四 规定主义 90
五 描述主义 91
第六节 结论:应该的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论确证之统一 95
第三章 道德概念 103
第一节 道德界说 103
第一篇 道德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 103
中卷 规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 103
一 道德与伦理 104
二 道德与应该 106
三 道德与法 108
第二节 道德结构 112
第三节 道德类型:伦理相对主义 114
一 道德的普遍性与多样性:普遍道德与特殊道德 114
二 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对道德与绝对道德 119
三 道德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 124
第四章 道德本质:起源和目的 135
第二节 道德本性:一种必要的恶 140
第三节 道德自律: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谬论 144
第五章 道德终极标准 151
第一节 道德终极标准导言 151
第二节 道德终极标准分析 154
一 道德终极总标准:增加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总量 154
二 道德终极分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 156
三 道德终极分标准:不损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 161
一 绝对性与相对性:道德终极诸标准的适用范围 163
第三节 道德终极标准性质 163
二 直接性与间接性:道德终极标准与其他道德规则的关系 165
第四节 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168
一 以往功利主义表述的缺憾 169
二 对功利主义的诘难 171
三 义务论 173
第二篇 道德实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 180
导言 人性定义 180
第六章 伦理行为概念:人性概念分析 182
第一节 伦理行为界说 182
第二节 伦理行为结构 183
第三节 伦理行为类型 186
第七章 伦理行为原动力:人性定质分析 192
第一节 爱与恨 193
第二节 目的利人与目的害人 197
一 爱人之心:同情心与报恩心 197
二 完善自我品德之心 200
三 恨人之心:嫉妒心与复仇心 203
第三节 目的害已与目的利己 206
一 自恨心:罪恶感与自卑感 206
二 自爱心:求生欲与自尊心 210
一 结论: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 213
第四节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 213
二 关于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的理论 214
1 快乐主义:原动力与目的等同论 214
2 心理利己主义:因果目的等同论 216
第八章 伦理行为目的和手段:人性定量分析 224
第一节 伦理行为目的规律 224
一 利他目的必多于害他目的 224
二 利己目的必多于害己目的 227
三 利己目的必多于利他目的 231
四 利己目的必超过行为总和之一半 234
第二节 伦理行为手段规律 237
第三节 伦理行为规律 239
结语:人性要义 242
第三篇 道德价值:伦理行为应该如何 245
第九章 道德总原则:人性善恶分析 245
第一节 善恶总原则 245
一 抽象人性之善恶:道德总原则的确立 245
二 抽象人性之善恶:利己与利他以及害己与害他的道德价值 249
第二节 善恶分原则 253
一 具体人性之善恶:利己目的的道德价值 253
二 具体人性之善恶:16种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 255
三 关于人性善恶的学说 258
四 善恶六原则的确立 261
五 善恶六原则的适用范围 264
第三节 一个实例的分析:市场经济的善恶原则 268
一 市场经济界说 268
二 市场经济行为目的 271
三 市场经济行为手段 273
四 市场经济行为类型 274
五 市场经济道德原则 275
六 市场经济的人格保障 276
第四节 道德总原则理论 278
一 利他主义 279
二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 284
三 己他两利主义 289
四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的真假优劣之比较 291
第十章 公正:社会治理的最重要道德原则 301
第一节 公正的一般问题 301
一 公正界说 301
二 公正原则 305
三 公正证明 307
四 公正类型 310
第二节 公正的根本问题 312
一 权利与义务的界说 313
1 权利与义务 313
2 关于权利与义务定义的几种学说 315
3 义务与责任 317
二 权利与义务的类型 318
1 道德权利义务与法定权利义务 318
2 基本权利义务与非基本权利义务 321
1 一个人的权利与他人的义务:必然相关 323
三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23
2 一个人的权利与他自己的义务:公正根本原则 325
3 结论 326
第三节 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 327
一 贡献原则 328
二 品德、才能原则 331
三 需要原则 335
四 平等原则 339
五 结论:诺齐克的批判之批判 342
一 平等概念 348
第十一章 平等:最重要的公正 348
第一节 平等总原则 348
二 完全平等原则 350
三 比例平等原则 355
四 完全平等与比例平等的关系 358
五 总结:罗尔斯正义论之缺憾 359
1 两个原则的名称 361
2 两个原则的表述 361
3 两个原则的证明 362
一 政治平等原则 368
第二节 平等具体原则 368
二 经济平等原则 371
三 机会平等原则 376
1 竞争权利的机会平等与发展潜能的机会平等 376
2 社会提供的机会平等与非社会提供的机会平等 378
3 结论 382
第三节 平等的价值 383
一 平等与公平 383
二 效率 385
三 公平与效率 388
四 平等与效率 389
五 公平效率交替论 391
第十二章 人道:社会治理的最完美道德原则 397
第一节 人道总原则 397
一 人道主义:善待一切人的思想体系 398
二 人道主义:使人成为人的思想体系 399
三 广义人道主义与狭义人道主义 403
四 人道总原则:将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 405
1 自由定义 407
一 自由概念 407
第二节 自由:人道根本原则 407
2 柏林所谓的“两种自由概念” 409
3 自由类型 411
二 自由价值 414
1 自由的内在价值:自由是最深刻的人性需要 414
2 自由的外在价值:自由是达成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 416
3 结论 420
三 自由—人道社会的普遍原则 421
1 自由的法治原则 421
2 自由的平等原则 422
3 自由的限度原则 423
四 自由一人道社会的具体原则 425
1 政治自由原则 425
2 思想自由原则 428
第十三章 异化:最根本的不人道 435
第一节 异化辨义 435
一 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异化 435
二 作为人道主义基本概念的异化 436
三 异化的流行定义 438
一 被迫异化、自愿异化、不觉异化 441
第二节 异化类型 441
二 宗教异化与世俗异化 443
第三节 异化价值 445
第四节 经济异化 448
一 经济异化概念 448
二 经济异化起因 449
三 经济异化消除原则 450
第五节 政治异化 453
一 国家本性 454
二 阶级政治异化 456
三 个人政治异化 457
第六节 社会异化 459
一 社会概念 459
二 社会异化概念 461
三 社会异化的起因及其消除原则 463
第七节 宗教异化 468
一 宗教概念 468
二 宗教和宗教异化之起因 470
三 宗教和宗教异化消除原则 473
第八节 公正、平等、人道、异化之总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 476
第十四章 幸福:善待自己的普遍原则 483
第一节 幸福概念:主观论与客观论 483
一 幸福界说 484
二 幸福结构 486
三 幸福类型 489
1 物质幸福、社会幸福、精神幸福 489
2 自我实现幸福与非自我实现幸福 492
3 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 493
4 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 495
一 体验律 496
第二节 幸福规律 496
二 价值律 497
三 实现律 498
四 德福律 501
第三节 幸福原则 504
一 意识原则:对幸福的意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 504
二 选择原则: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一致 505
三 行动原则:求幸福的努力与修自己品德相结合 507
一 贵生之界说 510
第一节 贵生的一般问题 510
第十五章 贵生:善待自己的根本原则 510
二 贵生之根据 511
三 贵生之价值 511
四 贵生之道 513
第二节 贵生的根本问题 514
一 神静形动 514
二 饮食有节 516
三 起居有常 517
第一节 诚实 521
一 诚实定义 521
第十六章 道德规则 521
二 诚实分类 522
三 诚实的道德价值 524
四 诚实的适用范围 525
第二节 自尊 527
一 自尊定义 527
二 自尊类型 528
三 自尊价值 529
四 自尊原则 531
一 谦虚定义 532
第三节 谦虚 532
二 谦虚价值 533
三 谦虚修养 534
第四节 智慧 535
一 智慧概念 535
二 智慧规律 537
三 智慧取得 539
第五节 节制 541
一 节制定义 541
三 节制价值 542
二 节制类型 542
四 节制原则 544
1 理智正确:正确认知情欲 544
2 化理智为情欲:培养合理情欲 545
第六节 勇敢 546
一 勇敢定义 546
二 勇敢分类 547
1 义勇与不义之勇 547
2 英勇与鲁莽 547
三 勇敢的价值 548
一 中庸定义 550
第七节 中庸 550
二 中庸价值 551
三 中庸方法 552
下卷 美德伦理:优良道德之实现 559
第十七章 良心与名誉 559
第一节 良心与名誉的概念 559
一 道德评价 559
二 良心 561
三 名誉 563
一 良心的起源 565
第二节 良心与名誉的起源 565
二 名誉的起源 569
第三节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 571
一 良心的作用 571
二 名誉的作用 574
三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之比较 577
第四节 良心与名誉的评价根据 579
一 动机与效果 580
二 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 581
1 效果论 584
三 关于评价依据的理论 584
2 动机论 586
3 动机效果统一论 588
第五节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589
一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概念 589
二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证明 591
三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价值 593
第十八章 品德 600
第一节 品德概念 600
一 人格:品德的上位概念 600
二 品德:道德人格 603
三 品德类型:所谓道德德性与非道德德性 606
第二节 品德本质:为什么是道德的? 610
一 品德本性 610
二 品德目的 613
三 品德境界 615
第三节 品德结构 618
一 道德认识 619
二 道德感情 620
三 道德意志 624
四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之关系 625
第四节 品德规律 629
一 品德—经济律 629
二 品德—政治律 631
三 品德—道德律 634
四 品德—科教律 638
第五节 品德培养 640
一 品德培养目标 640
二 品德培养方法 644
主要参考文献 656
索引 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