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 1
(一)中国音乐史的产生 1
(二)我们没有「台湾音乐史」 2
(三)丰富而复杂的台湾音乐 2
(四)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4
(五)撰写「台湾音乐史初稿」的缘由 5
第一部分:原住民族音乐的风貌 11
第一章 平埔族的音乐 11
第一节 歌谣 12
第二节 乐器 13
第三节 歌舞 14
第四节 平埔族音乐的研究 15
第二章 高山族的音乐 21
第一节 日据时代的研究 21
第二节 光复以後的研究 24
第三节 歌唱的形式与内容 26
第四节 器乐、歌舞、祭祀音乐 28
第三章 高山族各族歌唱的特色 33
第一节 泰雅族 33
第二节 赛夏族 33
第三节 布农族 33
第四节 邹族 34
第五节 排湾族 34
第六节 鲁凯族 34
第七节 阿美族 34
第八节 卑南族 35
第九节 雅美族 35
第二部分:汉族民间音乐的渊流 119
第一章 福佬系民歌 119
第一节 光复以前的民歌记载 119
第三节 福佬系民歌的地区划分 121
第二节 光复以後的民歌研究 121
第四节 结论——分类法 125
第二章 客家系民歌 145
第一节 光复以前的民歌记载 145
第二节 光复以後的民歌研究 146
第三节 客家系民歌的地区划分 148
第四节 结论——分类法 149
第三章 说唱音乐 171
第一节 歌仔类 171
第二节 南管类 172
第三节 民谣类 173
第四节 乞食调类 175
第五节 劝世文 176
第四章 传统戏剧音乐 179
第一节 北管戏 179
第二节 南管戏 185
第三节 偶戏 188
第五章 地方戏剧音乐 197
第一节 歌仔戏 197
第二节 车鼓 202
第三节 牛犁 203
第四节 采茶 204
第六章 民间器乐 223
第一节 独奏器乐 223
第二节 合奏器乐 224
第七章 舞蹈音乐 235
第一节 戏剧中的舞蹈 235
第二节 小戏中的舞蹈 235
第八章 祭祀音乐 237
第一节 祭孔音乐 237
第二节 道教音乐 238
第三节 佛教音乐 240
第四节 释教音乐 241
第五节 其他民间信仰音乐 242
前期(一九四五年以前) 255
前言 255
第三部分:西式新音乐的发展 255
第一章 日据时代新音乐的教育 257
第一节 学校音乐教育之推行 257
第二节 师范学校出身的早期音乐家 259
第二章 教会对新音乐的提倡 261
第一节 南部基督教会 261
第二节 北部基督教会 262
第三节 教会出身的音乐家 263
第三章 留日音乐家之回国 265
第一节 留日为新音乐家的惟一途径 265
第二节 从日本回国的音乐家 266
第三节 留日音乐家回乡举行巡回音乐会 268
第一节 唱片公司的设立与新歌的推行 271
第四章 新通俗歌曲的流行 271
第二节 歌人恳亲会与流行歌曲的作者 272
第五章 早期新音乐的风格探讨 275
第一节 教会圣诗 275
第二节 通俗歌曲 278
第三节 创作乐曲 285
结语 293
後期(一九四五年以後) 305
前言 305
第一章 音乐教育的重整 307
第一节 一般学校的音乐教育 307
第二节 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 309
第三节 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成立 309
第四节 艺专音乐科的成立 310
第五节 其他大专音乐系科 311
第一节 管弦乐团 313
第二章 音乐团体与音乐活动 313
第二节 国乐团 314
第三节 合唱团 315
第四节 音乐家的社团组织 316
第三章 现代音乐的运动 319
第一节 「制乐小集」与「新乐初奏」 319
第二节 从「江浪乐集」到「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会」 320
第三节 亚洲作曲家联盟 321
第四节 通俗歌曲的新潮流 323
第四章 民族音乐的维护与研究 325
第一节 民歌采集运动 325
第二节 「中国现代乐府」与「云门舞集」 327
第三节 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成立 328
第四节 研究民族音乐的学术活动 330
第五章 新音乐家与新作品 333
第一节 作曲家 333
第二节 演奏(演唱)家 334
第三节 音乐学者 335
第四节 新作品 336
结语 353
附录一:台湾前辈音乐家系列 369
(一)在异质文化交会中起步 369
(二)江文也 370
(三)吕泉生 372
(四)柯政和 374
(五)陈泗治 375
(六)张福兴张彩湘父子 376
附录二:许常惠谈音乐 379
(一)让音乐的归音乐 379
(二)音乐实验班?教育畸形现象! 381
(三)艺术无价? 383
(四)表演艺术亟需软体凝聚力 385
(五)艺术不能在社教之下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