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李滨声] 1
卷首寄语[刘东生] 1
理论评论 3
浅论李渔 3
关于“同光名伶十三绝” 23
《玉堂春》今昔谈 48
论马少波1982年的三部剧作 64
谈胡沙对中国评剧艺术的贡献 84
漫话中国戏曲中的丑行 104
明代杰出的戏曲表演评论家潘之恒 120
配角戏中展奇才--侯喜瑞先生是怎样创造配角的 124
语不惊人死不休--泛谈戏曲剧本的语言锤炼问题 132
压力·追求·成功--从几宗剧坛轶事看戏曲艺术家的成功之道 139
演戏演人 演人演心--简述侯喜瑞先生谈其创造的舞台人物性格 143
关于西施其人 152
话说貂蝉其人 156
绘画关通戏曲之我见 159
泛谈戏曲流派的继承与发展 163
我国的封建帝王与戏曲艺术 167
艺术贵在创新--读李笠翁“脱套”、“求新”篇随笔 170
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174
根之茂者其实遂--看著名昆旦马祥麟先生作录像表演 177
看台湾曲友陈安娜女士演《思凡》 181
两幅展现旧中国农村生活的画卷--评剧现代戏《花街》、《渔火》观后 183
一台好戏 一代新人--赞山西运城地区蒲剧团在京首场演出 187
歪竹子也能长直笋--看四川达县专区川剧团演出的《史外英烈》 192
看昆曲《长生殿》 195
独具新意的蒲剧《挂画》 197
喜看梅派名剧《生死恨》重演 199
看洪雪飞演出的昆曲《双按院》 201
惟先榘度森严 而后超神尽变--看河北梆子演员王凤芝主演的《拜月记》 203
浩海无涯艺作舟--看日本“昆曲之友社”社友在京演出 206
关于票友、票房及票会--听侯玉山老人谈安新县马村的业余昆腔子弟会 209
品悟梅兰芳的“绝” 216
无限旱苗枯欲尺 悠修闲处作奇峰--戏曲《辕门斩子》剧本赏析 220
认识过去 开拓未来--读《独特的魅力》一得 223
功深艺殊 昆坛独步-试论侯玉山先生的艺术成就及其表演风格 225
专访随感 243
壮心不已 老而弥坚--记92岁高龄的京剧净行表演艺术家侯喜瑞 243
中国昆曲首次赴日演出回顾--访昆曲表演艺术家马祥麟先生 246
为了不让精神之花枯萎--记杜近芳 256
关于“台湾梅兰芳”--听张正芳教授谈其艺友顾正秋 259
德厚者流光 德薄者流卑--梅兰芳与萧长华美德的启示 267
探索戏曲化妆造型美学的人--记戏曲用谱收藏家翁偶虹先生 270
笔耕五十年 编剧百余出--记戏曲作家翁偶虹 276
剑与笔并用的戏剧家--记马少波 284
愿当“老杆”扶“新竹”--访认真课徒授艺的吴素秋 291
酿醇于博 业精于勤--再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 293
“两处乡心一处寻”--梅葆玥思念海峡对岸的校友 296
敢于抗争 勇于拼搏 甘于奉献--记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孙毓敏 298
发人深思的掌声--观剧随感 355
勇于开拓戏路的人--记著名京剧花脸演员马永安 357
洒在舞台之外的汗水--记青年京剧演员阎桂祥 360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呈纪敏其人其艺 362
钢是铁所为 铮铮抑何美--追记天桥地区的著名马派京剧表演艺术家梁益鸣 367
于淑珍“让台”有感 400
布衣坤伶白玉薇 402
马连良从善如流 407
吴素秋表演艺术上的性格创造 410
互尊互勖 共勉共进--几位戏曲表演艺术家轶闻趣事的启示 416
摭拾“天下梨园是一家” 419
戏外功夫--再谈戏曲演员的修养 422
藏拙露秀--戏曲演员成功的必由之路 428
“扪疮辄哭”与“抚痕思师”--夜读随笔 431
京剧“四大名旦”与“四小名旦” 434
“红豆馆主”博通京昆艺术--读剧史随笔 437
戏曲演员的眼睛 440
话说“一技之精” 443
苦学篇 446
脚力尽时山更好 449
善翻古人之意 451
演员要善听逆耳之言 453
析“同行是冤家” 455
似与不似--戏曲艺术的妙境 458
培养戏曲观众势在必行 462
彩声与批评 465
对男演员不宜扮演女角色的断想 468
从副市长拉大幕谈起 470
戏曲评论贵在实事求是 472
千万莫要讳疾忌医 474
戏德琐议 476
话说戏曲中的老旦 480
《拾玉镯》剧中孙玉姣喂的是什么鸡? 485
《西厢记》中红娘名字的由来 487
《打金枝》与唐代宗的隐痛 490
《赵氏孤儿》及其本事 492
醇亲王奕譞与“北方昆弋腔艺术” 495
有感于戏曲舞台上的雷同化 498
梨园伯乐罗瘿公 500
三国戏中的“误区”--传统戏曲考证四则 507
遗闻轶事 515
爱过戏瘾的历代封建帝王 515
忧国忧民 乐善好施--程长庚、梅兰芳轶事 518
不主故常 温车迎贤--程长庚、徐小香轶事 520
欢迎陆荣廷 气死谭鑫培--“伶王”谭鑫培死因真况 522
热孝在身 粉墨登场--吴素秋、王玉珍制哀登台轶事 524
梅兰芳不记前嫌--梅先生和他的开蒙老师 527
梅兰芳作画明心志--抗战时期的梅兰芳 529
尚小云甘当配角--尚小云提携同行轶事 531
荀慧生为什么又名叫荀词--荀慧生学艺轶事 533
程砚秋赤手空拳打敌特 534
荀慧生台上演出当场作画 537
荀慧生爱憎分明 539
梅兰芳与齐白石 541
名师们争收赵桐珊为徒 543
余叔岩拜师轶闻 545
萧长华先生无奈云卖烤白薯 548
赵燕侠巧遇名师 549
筱翠花名字的由来 551
周总理关怀盖叫天 553
盖叫天不唱“堂会戏” 555
盖叫天舍命维护京剧艺术 557
周总理关心戏曲艺术 559
陈老总关怀戏曲演员 561
周总理感叹《十五贯》 563
戏曲演员练功轶闻 565
金少山的业余爱好 567
金少山养猴儿趣闻 569
盖叫天驯养的骆驼能演戏 570
戏曲艺术家“让戏”轶闻 572
戏曲艺术家的“堂号” 575
戏曲艺术家改行 577
慈禧太后忌“羊” 579
李洪春继承“总讲” 581
杨小楼无奈出家当老道 583
刘赶三眷念国事讥朝贵 585
谭鑫培忍辱饰八戒 588
慧眼独具的梨园伯乐王瑶卿 590
旧时唱戏“禁忌”多 592
排戏码儿的学问 594
两则临场“救戏”的轶事 596
“驴登台”与“狗演戏” 598
郭兰英也曾唱过京剧 600
王少楼嗓音失声嗄哑经过 601
刘巧儿与马专员 603
盲人登台演唱京剧 605
周总理、贺老总介绍程砚秋入党 607
戏曲剧名拾趣 609
程砚秋送子出国留学的动机 613
萧长华、侯喜瑞抵制反共戏 615
尚小云、姜妙香殷诚奉双亲 617
杨宝忠醉拉《伍子胥》 619
戏曲演员的艺名 622
梅兰芳赠票给知音 624
戏曲舞台上勾“豆腐干”脸谱的曹操 626
慈瑞泉改姓换名经过 628
戏曲演员公私分明 630
戏在人演 632
程砚秋的一次广播演讲 634
梅兰芳与李世芳 636
话说“梨园世家” 639
北京的路家皮影戏班 641
戏曲中的薛仁贵与张士贵 643
封建女皇与京剧艺术 645
梅兰芳先生“默戏” 647
戏曲舞台楹联拾趣 649
戏曲中能牵动的视线 652
国剧大师的“超常葬礼” 654
梨园净行名家趣事三则 657
(一)“活曹操”挨打受重赏 657
(二)“金霸王”养豹遭逮捕 658
(三)“窦尔墩”披挂上大街 659
卷尾赘言 662
代跋: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记戏曲评论家刘东升先生[王世勋] 664
附录 675
责编老舍先生剧作《青霞丹雪》的经过情况 675
人寿百岁不为稀-兼谈103岁老人侯玉山的长寿保健经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讲稿) 679
话说郑板桥的“怪”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