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绪论 1
0.1 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层面 1
目录 1
0.1-1 企业业绩评价的四个基本层面 2
0.1-2 经营者业绩评价与其他层面业绩评价的比较 4
0.2 本书研究思路 7
0.2-1 选题意义 7
0.2-2 研究现状 8
0.2-3 本书研究思路 10
1.1 经营者约束与激励问题的出现 16
1.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环境——约束与激励的一般模式 16
1.2 经营者约束与激励机制的一般模式 21
1.2-1 市场约束机制 23
1.2-2 公司治理的权力制衡 28
1.2-3 业绩评价的激励机制 31
1.3 激励与约束的协同关系 32
1.3-1 市场约束机制与经营者业绩评价 33
1.3-2 公司治理与经营者业绩评价 33
2.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分析 38
2.1 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及其影响 39
2.1-1 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在美国公司治理模式中的应用 40
2.1-2 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关于解决代理问题的讨论 43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影响 47
2.2-1 对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的质疑 47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回顾 49
2.3 经营者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分析 59
2.3-1 股东利益至上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孰优孰劣 59
2.3-2 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概念 61
2.3-3 经营者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制度安排 68
3.1 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组织模式 76
3.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组织模式及在我国的应用 76
3.1-1 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行为的两种影响途径 77
3.1-2 关键利益相关者与经营目标的形成及表达 79
3.1-3 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发展战略 82
3.2 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84
3.2-1 经营者的界定及其约束机制分析 84
3.2-2 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88
3.3 国有企业经营目标与经营者业绩评价 96
3.4 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组织 99
3.4-1 提供纯公共产品的国有国营企业,采用政府组织模式 102
3.4-2 其他市场化经营的企业,采用关键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组织模式 103
4.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方法体系 110
4.1 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体系的设计 110
4.1-1 方法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111
4.1-2 利益相关者分析与方法体系设计 117
4.2 考评指标选择 120
4.2-1 备选指标及其质量要求 120
4.2-2 单一指标的适用性及指标设计 125
4.2-3 综合指标的适用性及指标设计 132
4.2-4 利润现金率指标的设计及应用 139
4.3 比较标准分析 142
4.3-1 不同目标值确定方式的特点 143
4.3-2 对于不可控因素的考虑 144
4.4 实际业绩的取数分析 146
4.4-1 业绩评价的信息来源 146
4.4-2 信息获取的成本效益分析 148
4.4-3 预算管理系统与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结合 150
4.5 报酬计划设计 153
4.5-1 业绩评价与激励 153
4.5-2 经营者报酬的构成及设计 154
4.5-3 报酬与业绩的相关性 158
5.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案例 165
5.1 利益相关者分析与业绩评价系统设计 167
5.1-1 关键利益相关者与经营目标 168
5.1-2 非关键利益相关者与发展战略 169
5.1-3 上述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机制的缺陷 170
5.2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71
5.3 目标值的确认 173
5.3-1 利润目标值的确定 173
5.4 业绩评价与业绩管理的结合 178
5.3-2 其他主指标的目标值确定 178
5.4-1 预算编制与业绩评价目标的对接 179
5.4-2 预算监控制度 180
5.5 考核评价与报酬计划设计 181
5.5-1 考评举例 181
5.5-2 报酬计划设计 184
6.结论 188
参考文献 191
后记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