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建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69667
  • 页数:5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从全局清理宋代《春秋》学的文献入手,把重点放在宋代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而完成的一部完整的宋代《春秋》学发展史。

绪论 1

一 概念的梳理:《春秋》学衍生历程的回溯 1

(一)从“春秋”到《春秋》:通名化为专名 1

(二)从《春秋》到《春秋》经:鲁史升为儒经 2

(三)从《春秋》经到《春秋》传:一经衍为三传 4

(四)从《春秋》传到《春秋》学:传注蔚为显学 6

二 选题的考量:宋代《春秋》学研究的省思 8

(一)研究的省思:成果与问题 8

(二)选题的考量:价值与方法 16

第一章 宋代《春秋》学的发展历程 18

第一节 宋代《春秋》学的文化背景 18

一 从唐型文化到宋型文化 19

(一)唐宋社会的巨大变迁 19

(二)唐宋文化的范型转换 25

二 宋型文化的脉络与结构 26

(一)宋型文化的历史脉络 26

(二)宋型文化的内在结构 30

第二节 宋代《春秋》学的演变阶段 31

一 创发新义期:北宋前期、中期 31

(一)时代背景:儒学复兴,经学革新 31

(二)本期特色:不惑传注,创发新义 36

二 借经淑世期:北宋后期、南宋初年 42

(一)时代背景:靖康创巨,民族痛深 42

(二)本期特色:牵合时政,借经淑世 43

三 经史交融期:南宋前期、中期 52

(一)时代背景:理学成型,史学兴盛 52

(二)本期特色:事义会通,经史交融 54

四 归结守成期:南宋后期、晚期 65

(一)时代背景:国势衰微,圣学确立 65

(二)本期特色:踵武前贤,归结守成 66

第二章 宋代《春秋》学与政治 80

绪言:《春秋》学与政治的历史渊源 80

第一节 宋代《春秋》经传的政治解读 85

一 经世视角下的《春秋》经传研究 85

(一)主要文献:着眼于经世的两宋《春秋》学著述 85

(二)典型事件:王安石与《春秋》博士的三废三立 87

二 孙复《春秋尊王发微》的经世思想 89

(一)尊王思想 90

(二)攘夷思想 105

(三)孙复经世思想的历史价值 116

三 胡安国《胡氏春秋传》的政治本色 119

(一)内政方面之主张 122

(二)邦交方面之立场 148

(三)胡《传》政治本色的历史评判 183

第二节 宋代《春秋》学对政治生活的浸润渗透 187

一 以《春秋》议礼 187

(一)议宗庙之礼 187

(二)议禘祫之礼 189

(三)议时享之礼 189

(四)议忌日之礼 190

(五)议后宫之礼 190

二 以《春秋》断事 191

三 以《春秋》决狱 193

四 用《春秋》尊王黜奸 194

(一)用《春秋》尊王 194

(二)用《春秋》黜奸 196

五 用《春秋》倡言复仇 198

六 用《春秋》说解灾异 200

七 借《春秋》进行政争 202

第三章 宋代《春秋》学与理学 204

绪言:《春秋》学与理学的时代联结 204

第一节 宋代《春秋》经传的理学阐发 206

一 理学视角下的《春秋》经传研究 206

(一)胡安国《春秋传》的理学色彩 207

(二)罗从彦《春秋指归》的理学气息 214

(三)蔡沆《春秋五论》的理学涵蕴 216

(四)张洽《春秋集注》的理学质素 217

二 宋代《春秋》经传研究的理学取向——以二程《春秋》学为例 221

(一)理学视角观《春秋》 224

(二)伦理维度解《春秋》 226

(三)天人应合论《春秋》 242

第二节 宋代《春秋》学对士节世风的砥砺涵育 245

一 《春秋》大法砥砺士节 247

(一)胡安国知行合一卓有气节 247

(二)吕大圭以身殉国大节凛凛 250

(三)家铉翁义不二君彰显士节 251

二 《春秋》宏义涵育世风 252

(一)《春秋》厉气节忠义 252

(二)《春秋》弘民族尊严 253

(三)《春秋》论贤责其备 254

(四)《春秋》责臣诛其心 254

第四章 宋代《春秋》学与文学 256

绪言:《春秋》学与文学的时代遇合 256

第一节 宋代《春秋》经传的文学体察 258

一 《春秋》经传意蕴的文学解读 258

(一)先宋对《左传》文辞叙事的揣摩论析 258

(二)宋代对《春秋》经传意蕴的文学解读 260

二 《春秋》经传素材的文学著述 268

(一)以《春秋》经传为素材的赋对之作 268

(二)以《春秋》经传为素材的史论散文 269

第二节 《春秋》义法与宋代诗文著述 298

一 《春秋》义法的基本内涵 298

(一)表层结构:属辞比事而不乱 299

(二)深层结构:辞微指博寓劝惩 304

二 《春秋》义法对宋代诗学批评的渗透——以杨万里、张戒为例 311

(一)理论基础:《诗》与《春秋》妙相通 312

(二)表现形式:《春秋》义法作诗论 315

(三)缘由意义:吸纳有故垂戒远 322

三 《春秋》义法对宋代散文创作的浸润——以尹洙、欧阳修为例 324

(一)背景:《春秋》义法从湮没到重显,由修史而撰文 325

(二)征迹:从尹洙的简而有法到欧阳修的深婉谨约 328

(三)意义:羽翼古文运动,孕育六一风神 352

第五章 宋代《春秋》学与史学 359

绪言:《春秋》学与史学的历史因缘 359

第一节 宋代《春秋》经传的史学诠释 362

一 《春秋》经传体例的史学改编 362

(一)改编为纪传体 362

(二)改编为国别体 364

(三)改编为纪事本末体 365

(四)改编为图、谱、表 368

(五)改编为类书体 371

二 《春秋》经传意蕴的史学解读——以吕祖谦为例 372

(一)吕祖谦《春秋》学著述考辨 372

(二)吕祖谦《春秋》研究的经学维度 374

(三)吕祖谦《左传》研究的史学取向 379

第二节 《春秋》义法与宋代史学著述 395

一 涵化《春秋》义法的宋代史学著述 395

(一)尹洙《五代春秋》 395

(二)欧阳修《新唐书》 397

(三)孙甫《唐史记》、《唐史论断》 401

(四)范祖禹《唐鉴》 406

(五)司马光《资治通鉴》 409

(六)胡寅《读史管见》 413

(七)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417

二 《春秋》义法对宋代史学著述的影响——以《新五代史》为例 425

(一)语境:政治生态·道德需求·学术风习 428

(二)表征:《春秋》义法与《五代史记》的撰修 429

(三)价值:义法史学杰作·经史结合范例 449

结论: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 453

一 宋型文化与宋代《春秋》学的路向 453

(一)学术路径:舍专门务会通 453

(二)学术取向:不泥古常疑经 455

(三)学术重心:略名物重治道 457

(四)学术范式:弃训诂精义理 459

(五)学术视野:破经学藩篱尚文化融会 462

二 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的衍生 463

(一)宋代《春秋》学和政治的相互吸纳与宋型文化的民族意识 463

(二)宋代《春秋》学和理学的彼此融会与宋型文化的道德精神 465

(三)宋代《春秋》学和文学的交互渗透与宋型文化的创造精神 467

(四)宋代《春秋》学和史学的双向会通与宋型文化的会通精神 468

附录:宋代《春秋》著述目录 471

参考文献 487

后记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