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光先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41501328
  • 页数:66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编 绪论 1

第一章 新闻学是一门科学 3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是构成新闻学的基础和依据 5

第二节 新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10

第三节 新闻学是反映新闻传播规律的知识体系 19

第四节 确立新闻学的科学地位,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体系 28

第二章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34

第一节 新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发展史 36

第二节 新闻与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性知识构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44

第三节 新闻实践的行为方式是新闻业务研究的任务和范畴 57

第三章 新闻事业是新闻学研究的重点 63

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事业 63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 66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任务和作用 70

第四章 新闻学的研究方法 77

第一节 掌握科学方法,驾驭好研究方向 78

第二节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成果,采用科学的系统论的方法 85

第三节 遵循客观论证的原则,摒弃主观抽象的方法 93

第一节 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和评论 98

第五章 新闻传播的规律性 98

第二节 新闻规律 102

第三节 新闻事业规律 115

第四节 新闻工作规律 122

第五节 新闻传播规律与新闻实践的关系 131

第六章 新闻学的基本概念 135

第一节 新闻学 135

第二节 新闻 142

第三节 新闻事业 149

第四节 新闻工作 154

附录 西方新闻术语简介 159

第七章 新闻学研究的现状 166

第一节 我国新闻学研究的成果,为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67

第二节 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盛况 176

第三节 新闻学的研究推动了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181

第四节 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99

第八章 加强现代新闻学的研究 206

第一节 加强新闻学的研究势在必行 207

第二节 运用学术思想加强对新闻学研究的领导 210

第三节 建立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新闻学研究队伍 213

第四节 严格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 216

第五节 加强新闻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普遍提高新闻实践的能力 219

第二编 新闻 227

第九章 新闻的起源 229

第一节 新闻现象 229

第二节 新闻活动 231

第三节 新闻活动发展的四个时期 233

第四节 两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 238

第十章 什么是新闻 242

第一节 新闻的本源 243

第二节 构成新闻的两个原则 247

第三节 新闻的五要素 252

第十一章 新闻的特性 255

第四节 新闻的定义 257

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的特性 265

第二节 对新闻特性的分析 269

第三节 把握新闻特性是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的关键 274

第四节 新闻特性在实践中的体现 277

第十二章 新闻的二重性 282

第一节 二重性体现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282

第二节 二重性适应了新闻传播的规律性 285

第三节 二重性统一了新闻诸属性之间的关系 290

第四节 二重性科学地回答了新闻实践的行为方式 292

第十三章 新闻信息 297

第一节 信息 297

第二节 新闻信息 301

第三节 新闻信息量 304

第四节 研究新闻与信息的现实意义 307

第十四章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15

第一节 正确认识新闻的本源,处理好“第一”与“第二”的关系 316

第二节 划清真与假的界限,认识真与假的真谛 320

第三节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修养,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水平 325

第四节 把握社会弊端,杜绝不真实的新闻来源 331

第十五章 新闻价值 337

第一节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338

第二节 价值因素存在于事物变动的深度和广度之中 341

第三节 社会效果是新闻事实作用于主客观世界的反映 346

第四节 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争取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 349

第十六章 新闻批评 356

第一节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的光荣传统 357

第二节 新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361

第三节 新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新闻的力量所在 365

第四节 新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68

第一节 可受性的素质及其要求 373

第十七章 新闻的可受性 373

第二节 可受性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76

第三节 增强新闻可受性与全面厉行新闻改革的必然性 383

第十八章 新闻的可塑性 387

第一节 构成新闻可塑性的必备素质 388

第二节 接受新闻可塑性的基本因素 391

第三节 把握新闻可塑性的几个关系 396

第四节 增强新闻的可塑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401

第十九章 新闻的客观性、选择性、倾向性 404

第一节 新闻的客观性 405

第二节 新闻的选择性 408

第三节 新闻的倾向性 411

第二十章 新闻的时间性、时新性、时宜性 416

第一节 新闻的时间性 417

第二节 新闻的时新性 420

第三节 新闻的时宜性 423

第二十一章 新闻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 428

第一节 新闻的思想性 430

第二节 新闻的针对性 433

第三节 新闻的指导性 436

第一节 新闻的知识性 444

第二十二章 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美学性 444

第二节 新闻的趣味性 450

第三节 新闻的美学性 455

第二十三章 新闻的易逝性、连续性、永恒性 461

第一节 新闻的易逝性 462

第二节 新闻的连续性 465

第三节 新闻的永恒性 468

第二十四章 新闻受众 473

第一节 把受众问题提到新闻工作的首位 474

第二节 摸清受众的构成和特点,适应受众需要 477

第三节 掌握科学的把握受众脉搏的方法 484

第三编 新闻科际 489

第二十五章 新闻与舆论 491

第一节 什么是舆论 492

第二节 舆论与新闻的相互作用 499

第三节 舆论在社会中的地位 506

第二十六章 新闻与政治 509

第一节 对新闻与政治关系的两种看法 509

第二节 把握好新闻与政治关系的现实意义 515

第三节 处理好新闻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520

第二十七章 新闻与宣传 525

第一节 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526

第二节 新闻与宣传的相互作用 531

第三节 着力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 537

第二十八章 新闻与文学 543

第一节 增强新闻的形象力量是提高新闻可受性的关键 544

第二节 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是增强新闻形象性的迫切要求 546

第三节 把握新闻与文学的共性是改造新闻文风的根本途径 550

第二十九章 新闻与历史 555

第一节 事实的真实是新闻与历史的共同生命 555

第二节 价值的高低是新闻与历史的共同着眼点 559

第三节 时间的新旧是新闻和历史实践范畴的根本区别 562

第四节 研究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更好地遵循新闻规律 564

第三十章 新闻与哲学 568

第一节 存在决定意识,事实决定新闻 568

第二节 物质产生新闻,新闻反作用于物质 573

第三节 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新颖无穷的新闻事实 576

第三十一章 新闻与法制 580

第一节 有法可依是新闻实践的迫切要求 581

第二节 宣传法制,维护法制,是新闻报道的经常任务 584

第三节 违法必纠是新闻绳法的准则 588

第四节 维护社会道义是新闻批评不可推卸的责任 590

第一节 统计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593

第三十二章 新闻与统计 593

第二节 统计对新闻报道的作用及多种功能 597

第三节 统计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600

第三十三章 新闻与心理 605

第一节 受众心理的把握与适应 606

第二节 采访对象心理的把握与调节 613

第三节 记者采访写作心理的自我把握与控制 618

第三十四章 新闻与伦理 623

第一节 伦理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普遍原则 623

第二节 新闻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者和维护者 627

第三节 评价和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必须从新闻工作者自身做起 631

第三十五章 新闻与人才 636

第一节 正确把握人才的科学规定性,造就合格的人才 637

第二节 广泛开拓才路,不拘一格育人才 640

第三节 造就勤奋的品格,是多出人才之道 644

第四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646

第三十六章 新闻与社会 651

第一节 社会制约着新闻传播 652

第二节 新闻传播反作用于社会 655

第三节 社会化是新闻与社会协同的基础 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