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
第一章 “诗是人类的母语”——“语言”与“言语” 17
第一节 科学的界定:语言和言语 19
一 索绪尔的“言语”学说 20
二“言语”学说在中国 24
第二节 不争的事实:言语是语言的母体 28
一 “言语”孕育了语言和语言学 28
二 “言语”是语言学研究不尽的源泉 31
三 “言语”与“语言”关系辨析的语文学意义 34
第三节 习惯的强势:言语与语言混淆的酸果 35
一 “三老”的术语混用 35
二 “大纲”的含混阐释 47
三 对“回甘”的追求 47
第二章“必者正名乎”——“言语”与“语文” 52
第一节 “语文”即“言语” 55
一 叶圣陶为语文“正名” 56
二 叶圣陶“正名”的意义 59
第二节 “语文课”就是“言语课” 61
一 “言语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主体 62
二 “言语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67
三 “言语规律”是教学方法的本质 68
四 “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69
第三节 语文本体的迷失 71
一 清澈、明净、质朴的源头 72
二 漫长、深邃、凝滞的上游 73
三 滩多、浪急、芜杂的中游 76
四 曲折、分岔、失道的“入海口” 84
第三章 “众里寻她千百度”——对“语文”本性的探究 90
第一节 内潜:心生说 92
一 言语生成的根本 92
(一)心生言 92
(二)言必诚 94
(三)言适境 97
二 言语理解的方略 100
(一)据言寻义 100
(二)神人文、文人心 101
(三)涵泳体察 103
(四)知人知出 107
第二节 外显:工具说 111
一 工具说的源流 112
二 工具说的内涵 120
三 工具说的穷途 128
第三节 聚焦:人文说 136
一 新的语境 137
二 新的旗帜 140
三 新的内涵 144
四 新的话题 150
第四节 发散:多种性质说 155
一 简介三种性质说 155
二 独具一格的模糊说 158
第四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上)——言语的生成与理解机制 164
第一节 转换:言语活动的本质 166
第二节 差异:言语转换的动因 172
第三节 生成:痛苦之花的甜实 180
一 口语的生成 181
二 书面语的生成 183
第四节 理解:甜实的咀嚼 186
第五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下)——“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 193
第一节 言意论之流变:历时的梳理 198
第二节 言与意的内涵:简略的阐释 207
一 释“言” 208
二 释“意” 211
第三节 言与意互转:整体的描述 216
一 表达:由“意”到“言”的转换 217
二 吸收:由“言”到“意”的转换 222
三 交际:“言”与“意”互转的概括 229
第四节 知识和生活:言意互转的条件 232
第六章 “会当凌绝顶”——言意互转的新视界 238
第一节 全息:言意互转的整体性观念 239
一 听、说、读、写反复结合,全息式发展言语能力 239
二 知、能、情、理始终统一,全息式发展言语主体 242
三 大语文和小语文息息相通,全息地构建言语教育体系 247
第二节 过程:言意互转的动态性认识 253
一 注重“过程”:对“转换”的确认和实施 254
二 展开“过程”:对隐性“转换”的显性操作 258
三 确认“过程”:对“转换”主体的真正确立 266
第三节 和谐:言意互转的环境优化 268
一 传统语文教育和谐协同环境论的回顾 269
二 当代学校语文教育民主化、审美化环境营造 274
三 当代社会语文教育开放性、灵活性环境展望 277
参考书目 282
余墨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