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语文言意论
语文言意论

语文言意论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维鼎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2068498
  • 页数:2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辨析和论述,认定了"语文课"就是"言语课"的基本事实,揭示了"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从而兼容和超越了现有的有关学科性质的众多观点,成为语文教育哲学层面上的一种普遍性理念,有望指引语文教育走出低谷。本书前言序言摘录1997年夏,《语文学习》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鸣正处在僵持状态,有一篇来稿对此作十分准确的描述:"语言"与"言语"与"语文"与"语文学科",已经被搅成了一团。论者们可以根据自己论证的"需要"(!),往往互相暗调甚至明换,使论争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交锋,往往在虚晃一枪之后仍然自说自话。笔者认为,为了真正讨论问题,大家都不要回避矛盾,首先可以做的是都后退一步。把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弄清楚,正本清源泉之后再实事求是地作出更深层次的探求和阐述。来稿人就是本书作者李维鼎先生。本书就是作者在"正本清源泉之后再实事求是地作出"的"更深层次的探求和阐述"。他不但观察细致,更善于冷静分析,能从错综纠缠的现象中抽绎出历史头绪,敢对习焉不察的所谓"公论",给予重新评价。如果真像科学哲学家卡尔。R。波普尔所言,人
《语文言意论》目录
标签:语文

导语 1

第一章 “诗是人类的母语”——“语言”与“言语” 17

第一节 科学的界定:语言和言语 19

一 索绪尔的“言语”学说 20

二“言语”学说在中国 24

第二节 不争的事实:言语是语言的母体 28

一 “言语”孕育了语言和语言学 28

二 “言语”是语言学研究不尽的源泉 31

三 “言语”与“语言”关系辨析的语文学意义 34

第三节 习惯的强势:言语与语言混淆的酸果 35

一 “三老”的术语混用 35

二 “大纲”的含混阐释 47

三 对“回甘”的追求 47

第二章“必者正名乎”——“言语”与“语文” 52

第一节 “语文”即“言语” 55

一 叶圣陶为语文“正名” 56

二 叶圣陶“正名”的意义 59

第二节 “语文课”就是“言语课” 61

一 “言语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主体 62

二 “言语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67

三 “言语规律”是教学方法的本质 68

四 “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69

第三节 语文本体的迷失 71

一 清澈、明净、质朴的源头 72

二 漫长、深邃、凝滞的上游 73

三 滩多、浪急、芜杂的中游 76

四 曲折、分岔、失道的“入海口” 84

第三章 “众里寻她千百度”——对“语文”本性的探究 90

第一节 内潜:心生说 92

一 言语生成的根本 92

(一)心生言 92

(二)言必诚 94

(三)言适境 97

二 言语理解的方略 100

(一)据言寻义 100

(二)神人文、文人心 101

(三)涵泳体察 103

(四)知人知出 107

第二节 外显:工具说 111

一 工具说的源流 112

二 工具说的内涵 120

三 工具说的穷途 128

第三节 聚焦:人文说 136

一 新的语境 137

二 新的旗帜 140

三 新的内涵 144

四 新的话题 150

第四节 发散:多种性质说 155

一 简介三种性质说 155

二 独具一格的模糊说 158

第四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上)——言语的生成与理解机制 164

第一节 转换:言语活动的本质 166

第二节 差异:言语转换的动因 172

第三节 生成:痛苦之花的甜实 180

一 口语的生成 181

二 书面语的生成 183

第四节 理解:甜实的咀嚼 186

第五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下)——“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 193

第一节 言意论之流变:历时的梳理 198

第二节 言与意的内涵:简略的阐释 207

一 释“言” 208

二 释“意” 211

第三节 言与意互转:整体的描述 216

一 表达:由“意”到“言”的转换 217

二 吸收:由“言”到“意”的转换 222

三 交际:“言”与“意”互转的概括 229

第四节 知识和生活:言意互转的条件 232

第六章 “会当凌绝顶”——言意互转的新视界 238

第一节 全息:言意互转的整体性观念 239

一 听、说、读、写反复结合,全息式发展言语能力 239

二 知、能、情、理始终统一,全息式发展言语主体 242

三 大语文和小语文息息相通,全息地构建言语教育体系 247

第二节 过程:言意互转的动态性认识 253

一 注重“过程”:对“转换”的确认和实施 254

二 展开“过程”:对隐性“转换”的显性操作 258

三 确认“过程”:对“转换”主体的真正确立 266

第三节 和谐:言意互转的环境优化 268

一 传统语文教育和谐协同环境论的回顾 269

二 当代学校语文教育民主化、审美化环境营造 274

三 当代社会语文教育开放性、灵活性环境展望 277

参考书目 282

余墨 28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