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课程论的学科位置和它同教学论的关系 1
第一讲 课程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 12
一 课程研究的对象 12
二 课程研究的目的 19
三 课程研究的方法 23
一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课程 27
第二讲 中国学校课程的演变 28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课程 37
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校课程 51
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 80
五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学校课程 94
第三讲 西方学校课程的演变 109
一 西方奴隶社会的学校课程 109
二 西方封建社会的学校课程 113
三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课程 118
第四讲 国外课程理论的各种流派 129
一 人文主义的课程论 129
二 泛智主义的课程论 132
三 感觉主义的课程论 136
四 自然主义的课程论 138
五 主知主义的课程论 141
六 功利主义的课程论 143
七 实用主义的课程论 146
八 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148
九 结构主义的课程论 151
十 发展主义的课程论 155
第五讲 制约学校课程的各种因素 161
一 社会生产的需要 162
二 科学技术的进步 164
三 教育宗旨的规定 166
四 培养目标的要求 169
五 哲学思想的影响 172
六 社会文化的传统 175
七 儿童身心的发展 177
八 学校类型和制度 180
第六讲 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学校课程 183
一 德育和课程 184
二 智育和课程 194
三 体育和课程 209
四 美育和课程 212
五 劳动技术教育和课程 214
一 决定课程性质的几种教育概念 218
第七讲 学校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类型 218
二 学校课程的任务 223
三 学校课程的类型 234
第八讲 学校课程的编订和实施(上)——一般问题 250
一 课程编订的原则 250
二 课程编订的程序 255
三 课程编订的机构和人员 263
四 影响课程实施的两大因素 266
第九讲 学校课程的编订和实施(中)——认识论的要求 276
一 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276
二 要引导学生善于改造世界 287
三 要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好基础 296
第十讲 学校课程的编订和实施(下)——处理好的关系 302
一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302
二 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现实需要的关系 305
三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 309
四 文与道的关系 310
五 巩固“双基”与吸收新知的关系 312
六 统一要求与适应差异的关系 316
七 文科与理科的关系 318
八 逻辑系统与心理系统的关系 320
九 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的关系 322
十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325
第十一讲 学校课程的评价 328
一 课程评价的意义和目的 329
二 课程评价的原则或特征 332
三 课程评价的范围和标准 337
四 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345
五 课程评价方法的分类 349
第十二讲学校课程编订的趋势 353
复习思考作业题 369
附录一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改革学校课程和教学 373
毛泽东论课程和教材 385
附录二 当代中国课程论资料索引 (傅启群选编) 393
一教育目标(含教育方针) 394
二课程研究 396
三课程设置(含教学计划) 397
四 课程标准(含教学大纲) 401
五教材建设 407
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 421
七课程与发展学生智能 425
八师范院校的课程和教材 428
九电化教育与课程(含电子计算机教学) 429
十 国外的课程理论与实践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