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通》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再华,贺慧宇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10532081
  • 页数:34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诗歌源流 1

一 诗歌的起源 1

二 《诗经》和《楚辞》 6

(一)《诗经》 6

(二)《楚辞》 10

三 两汉诗歌 14

(一)汉乐府民歌 14

(二)汉代文人诗歌 18

四 魏晋南北朝诗歌 19

(一)建安、正始诗歌 19

(二)晋代诗歌 22

(三)南北朝诗歌 25

五 隋唐五代诗歌 27

(一)初唐诗歌 27

(二)盛唐诗歌 29

(三)中唐诗歌 33

(四)晚唐诗歌 35

六 宋代诗歌 37

(一)北宋诗歌 37

(二)南宋诗歌 41

七 元明清诗歌的发展 44

第二章 诗歌特点及分类 47

一 诗的本质 47

二 诗的文体特征 55

(一)含蓄精炼 55

(二)韵律和谐 57

(三)节奏鲜明 58

(四)句式整齐 61

三 诗的分类 62

第三章 诗的韵格 64

一 韵的内涵 64

二 古代诗韵 66

三 押韵方式 70

四 分韵、限韵与和韵 74

第四章 诗的声律 80

一 平仄和四声 80

(一)四声的由来 80

(二)四声的区分 82

(三)平仄的辨别 84

二 平仄的应用 86

三 平仄的粘和对 89

(一)“粘” 89

(二)“对” 91

(三)粘对的应用 92

(四)失粘与失对 94

四 平仄的其他规则 96

(一)避免孤平 96

(二)拗救 97

(三)关于“一三五不论” 101

第五章 诗的对仗 103

一 对仗的由来 103

二 对仗的规则 105

三 对仗的种类 111

四 对仗与对联的区别 121

第六章 近体诗 124

一 近体诗的形成 124

(一)律诗 125

(二)绝句 127

二 绝句的平仄 129

(一)近体诗的句式 129

(二)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132

(三)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134

(四)绝句的对仗 136

三 律诗的平仄 139

(一)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139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142

(三)排律的平仄格式 144

四 律诗的对仗 147

(一)颔联与颈联皆用对仗 147

(二)首联运用对仗 148

(三)尾联运用对仗 150

(四)颈联单独运用对仗 151

(五)全首皆用对仗 152

(六)排律的对仗 152

五 古风式律诗及其他 153

(一)古风式律诗 153

(二)三韵小律 156

(三)六言律诗 157

第七章 古体诗 160

一 古体诗的形式 160

(一)三言诗 160

(二)四言诗 162

(三)五言古诗 164

(四)六言诗 167

(五)七言古诗 171

(六)杂言诗 175

二 古体诗的押韵 179

(一)句句押韵 179

(二)隔句押韵 182

(三)交互押韵 183

(四)邻韵通押 184

(五)中间换韵 185

(六)不拘平仄 187

三 古体诗的对仗 192

第八章 诗歌创作技巧 197

一 字法 197

(一)炼字 198

(二)辨音 203

二 句法 209

(一)倒装句 210

(二)错综句 212

(三)省略句 213

(四)开合句 214

(五)句法的疵病 214

三 章法 216

(一)开头 216

(二)承转 219

(三)结尾 223

四 比兴 226

第九章 诗歌的语言 230

一 诗的语言特点 230

二 诗歌的修辞手法 236

(一)比喻 236

(二)对偶 240

(三)互文 240

(四)互体 240

(五)夸张 241

(六)用典 243

(七)对比 244

(八)比拟 245

(九)通感 246

(十)衬托 247

(十一)双关 248

(十二)连珠格 249

第十章 诗歌意境 250

一 意境范畴的演变与界说 250

二 创作与鉴赏过程中意境的创造 259

三 意境发展的历史分期 264

四 中国诗歌意境的基本形态 273

(一)意境的阳刚壮阔形态 273

(二)意境的阴柔幽远形态 276

第十一章 诗歌欣赏 281

一 意在言外 诗无达诂 281

(一)意在言外 282

(二)诗无达诂 288

二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00

(一)以意逆志 300

(二)知人论世 305

三 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 311

附录 《佩文诗韵》摘编 324

参考文献 342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