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青年社会适应心理研究中的几个概念 1
一 青年 1
二 社会适应 2
三 青年的社会适应 3
第二节 青年社会适应心理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3
一 青年社会适应心理研究的目标 3
二 青年社会适应心理研究的重点 4
第三节 青年社会适应心理研究的方法 5
一 分析与综合 5
二 定性与定量 6
第二章 人格与社会适应 8
第一节 气质与社会适应 9
一 什么是气质 9
二 气质类型 9
三 气质与社会适应 11
第二节 性格与社会适应 15
一 性格及其结构 15
二 性格类型与社会适应 20
三 性格与职业 23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 24
一 自我意识的概念 24
二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6
三 自我的统一与转化 29
四 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 33
第四节 在社会生活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34
一 健康人格的特征 35
二 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38
第五节 几种典型人格的社会适应问题 44
一 强迫固执型人格 44
二 戏剧化多情人格 46
三 敏感孤独型人格 47
四 多疑猜想型人格 48
五 被动依赖型人格 49
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社会适应 51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 51
一 角色的涵义 51
二 社会角色的类型 52
第二节 角色社会化 55
一 角色扮演 55
二 角色社会化 55
三 角色扮演中的偏差 58
第三节 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 60
一 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60
二 角色冲突的类型 61
三 角色适应的涵义和类型 64
四 角色冲突的协调及角色适应的基本原则 69
第四章 社会态度与社会适应 76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76
一 社会态度的涵义 76
二 社会态度的三要素 78
三 社会态度的特点 79
四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态度的关系 80
第二节 社会态度与社会适应 81
一 态度的社会适应机能 81
二 偏见 83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 84
一 态度改变的形式与类型 85
二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85
三 态度改变的理论 89
四 态度改变的原则、步骤 92
五 态度改变的途径、技术和劝说方法 95
第五章 对人认知与社会适应 103
第一节 对人认知概述 103
一 什么是对人认知 103
二 对人认知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 104
第二节 对人认知的范围 105
一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106
二 对他人内部特征的认知 112
第三节 影响对人认知的因素 117
一 影响对人认知的客观因素 117
二 影响对人认知的主观因素 118
第四节 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和方法 121
一 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 121
二 对人认知过程中的坐标的选择 122
三 认知他人个性的视角 125
四 认知他人个性的方法 126
第六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 134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功能 134
一 信息沟通功能 134
二 心理保健功能 136
三 自我认识功能 139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与心理效应 142
一 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 142
二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143
第三节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151
一 真诚原则 151
二 尊重原则 154
三 互助原则 156
四 宽容原则 157
五 心理互换原则 158
第四节 人际交往的若干方法与技巧 159
一 听的艺术 160
二 交谈的方法 163
三 维持友情的方法与技巧 168
四 赞扬和批评的方法 170
第五节 青年学生人际矛盾及其处理方法 172
一 青年学生人际矛盾的主要类型 172
二 正确认识人际矛盾 175
三 不同类型的人际矛盾的处理原则 177
四 人际矛盾发展各阶段的处理要领 178
第七章 心理挫折与社会适应 183
第一节 挫折及其原因 183
一 挫折的含义 183
二 挫折产生的原因 186
三 影响挫折体验程度的因素 187
四 挫折承受力 188
五 认知因素 190
六 挫折的累积效应和心理背景 190
第二节 心理防御机制 191
一 心理防御机制及其意义 191
二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92
第三节 提高适应能力,有效战胜挫折 196
一 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适应能力 196
二 心理挫折的调节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