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殷周哲学 1
殷周时期的哲学史料 1
中国哲学的产生 2
“有夏服天命”,“帝立子生商” 3
“天命靡常”,“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4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5
天道远,人道迩 6
《易经》和“八卦说” 7
“五行说” 9
“阴阳说” 11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11
春秋战国哲学 13
百家争鸣 13
古今礼法之争 14
天人之辨 16
名实之辨 17
孔子 19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19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1
正名 22
克己复礼为仁 23
仁者“爱人” 24
“尽人事”与“畏天命” 26
敬鬼神而远之 27
“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 2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0
中庸*31墨子*33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3
兼以易别 35
取实予名 36
言必有三表 37
“察类”,“明故” 38
“尚力”、“非命”与“天志”、“明鬼” 39
孙武 41
孙武及《孙子兵法》 4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2
奇正相生 43
老子 45
老子与《老子》 45
《老子》的“道” 46
“道生万物”和“有生于无” 48
道法自然 50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1
“涤除玄览”,“微妙玄通” 53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55
正言若反 58
小国寡民 59
《管子》 60
《老子》的“德” 62
稷下学宫和稷下道家 62
“精气说” 64
静因之道 65
以其形,因为之名 67
孟子 68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68
仁政 69
王霸义利之辨 71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72
万物皆备于我 74
人性善 75
尽心、知性、知天 77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79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80
庄子 81
庄子生平与《庄子》 81
物物者非物,物物者与物无际 82
道通为一 84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85逍遥游 87
心斋,坐忘 88
和是非,是非两行 89
辫无胜 92
惠施公孙龙 93
名辫思潮和名家 93
惠施生平及哲学思想 95
历物十事与合同异 95
公孙龙与《公孙龙子》 97
白马非马 98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99
离坚白 100
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101
同异之辩 103
后期墨家 104
后期墨家和《墨经》 104
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 105
知,材也;知,接也 106
名实合为 107
以名举实,以辞舒意,以说出故 108
类,故,理 110
争彼,当者胜 112
坚白不相外 113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114
荀子 114
以今持古,隆礼重法 116
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118
“天官簿类”和“心有征知” 119
虚壹而静 121
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 122
解蔽 123
制名以指实 124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126
“人性恶”与“化性起伪” 126
明分使群 128
韩非 129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129
商鞅、申不害、慎到论法、术、势 131
“以法为教”,“抱法处势” 132
道者,万物之所然 133
道理相应 134
缘道理以从事 135
因参验而审言辞 136
“矛盾”与“杂反之学不两立” 137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39
阴阳家 140
阴阳五行家和邹衍 140
阴阳消息 142
五德终始 143
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144
《易传》 145
从《易经》到《易传》 145
盈天地之间唯万物 147
观物取象 148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14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4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49
“易与天地准”和“观象制器” 150
一阴一阳之谓道 151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152
秦汉哲学 154
汉初黄老哲学 154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155
目的论与反目的论之争 157
陆贾贾谊 159
陆贾与《新语》 159
贾谊与《新书》 161
德有六理 161
刘安 163
刘安与《淮南鸿烈》 163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 163
天道自然,物类相感 165
物至而神应 166
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167
“无为”和“循理举事” 168
董仲舒 170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170
天人三策 171
天者,群物之祖 172
天人感应 174
“凡物必有合”与“天道无二” 176
深察名号 177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178
天不变,道亦不变 179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181
“三统”,“三正” 182
谶纬神学 183
谶纬 183
《易纬》 184
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义》 186
杨雄桓谭 188
杨雄和《太玄》、《法言》 188
桓谭和《新论》 190
王充 192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192
《论衡》与“疾虚妄” 194
元气,天地之精微也 195
天道自然无为 197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 199
“任耳目以定情实”和“开心意” 201
事有验证,以效实然 202
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204
有生死寿天之命,亦有富贵贫贱之命 205
仲长统 207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207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208
魏晋哲学 210
玄学 210
有无之辩 212
言意之辩 213
名教与自然 215
何晏王弼 216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216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217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219
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 221
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 222
崇本举末 223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225
名教本于自然 227
嵇康阮籍 229
嵇康、阮籍和竹林七贤 229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230
《声无哀乐论》 232
越名教而任自然 233
杨泉和《物理论》 234
杨泉欧阳建 236
欧阳建和《言尽意论》 236
裴頠 237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237
自生而必体有 238
众理并而无害,故贵贱形焉 240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242
向秀郭象 242
有而无之 243
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 246
变化不可执而留也 249
凡得之者不由于知,乃冥也 251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 253
自足其性,各安其分 255
名教即自然 257
南北朝哲学 260
道教的形成及其发展 260
佛教的传入 262
佛学玄学化 263
六家七宗 265
慧远 266
生平著作及佛学理论 266
无性之无,谓之法性 267
“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 269
形尽神不灭 270
释迦之于尧孔,发致不殊 273
僧肇 275
生平著作及佛学理论 275
《不真空论》 276
《物不迁论》 278
《船若无知论》 281
范缜 283
生平著作及其反佛斗争 283
森罗均于独化 284
形质神用 285
人之质,质有知 287
心为虑本 288
形神之辫的总结 289
隋唐佛教的发展 292
隋唐哲学 292
智顗 294
智?与天台宗 294
定慧双修 294
三谛圆融 295
玄奘窥基 297
玄奘、窥基与唯识宗 297
唯识无境 299
三类识、八种识 301
法藏 303
法藏与华严宗 303
法界缘起 303
一真法界,四法界 305
理事无碍 307
事事无碍 308
慧能与禅宗 310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311
本心生万种法 313
顿悟成佛 314
立无念为宗 316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317
慧能 319
韩愈 319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19
道统论 319
性情三品 321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323
李翱 324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24
性善情邪 325
复性说 326
柳宗元刘禹锡 327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27
“惟元气存”和“元气自动” 329
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330
“空者,形之希微者也”;“无形,盖无常形耳” 332
理昧而言天 333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334
宋元明哲学 337
理学 337
理气*道器之辩 339
心物*知行之辩 341
天理人欲之辩 343
周敦颐 345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45
太极图说 345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346
主静,立人极 347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48
邵雍 348
先天象数学 349
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350
李觏 351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51
物以阴阳二气之会 352
常者道之纪也,权者反常者也 352
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 353
王安石 354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54
道有体有用 355
道有本有末 356
五行者,谓之行 357
道立于两,耦中有耦 358
新故相除 359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60
张载 360
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361
儒佛老庄混然一途 363
释氏不知天命,以心法起灭天地 364
一物两体 365
动必有机,动非自外 367
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368
闻见之知,德性之知 368
大心 370
气质之性,天地之性 371
《西铬》 372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373++程颢程颐 375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75
天理 377
有理则有气 377
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378
无独必有对 380
格物穷理 381
行须以知为本 383
性即理 384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385
存天理,灭人欲 386
朱熹 387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387
程朱道统论 388
十六字心传 389
理气相依,理先气后,理本气末 390
理一分殊 391
一分为二,节节如此 392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393
心包万理 394
定位不易,不和乃和 394
即物穷理 395
豁然贯通 396
知行常相须 397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为理 398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399
陈亮 400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00
功利之学 401
盈宇宙者,无非物 401
理一所以为分殊 401
勉强行道大有功 402
朱陈“王霸”“义利”之辩 404
天地常运而人为常不息 404
叶适 405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05
以义和利 406
物者,一气之所役、阴阳之所分 407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408
道原于一而成于两 409
以物用而不以己用 409
古今百家,咸有遗论 411
陆九渊 412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12
心即理 413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414
发明本心 414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 415
安坐瞑目,用力操存 416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416
王守仁 418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18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419
致良知 420
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 422
知行合一 423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425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26
罗钦顺 427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27
理只是气之理 428
所谓理一,须就分殊见得来 429
器外无道,道外无器 430
王廷相 430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30
元气是造化之实体 431
理载于气 433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434
气变道亦变,理因时致宜 435
神性虽灵,必借见闻思虑而知 436
知行兼举 438
王艮 439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39
泰州学派 441
淮南格物说 441
复初说 442
李贽 443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43
是非无定质,无定论 445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46
“童心”说 447
山河大地“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 448
天崩地解的时代和古代哲学的总结 450
明末清初哲学 450
方以智 453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53
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 455
“火——气”一元论 456
宙轮于宇 459
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 459
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460
王夫之 461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61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463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464
天下惟器,尽器则道在其中矣 465
太虚者,本动者也 466
天地变化日新 467
合二以一者,即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468
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469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470
格物致知,二者相济,各有所以 471
知行相资以为用 472
性日生而日成 473
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474
今胜于古,理势合一 475
黄宗羲 478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78
《明夷待访录》 479
“气外无理”和“心即是气” 481
把握宗旨,清理学脉 483
颜元 484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84
含泪明真学,冒死破程朱 486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487
只向习行上做工夫 488
戴震 491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491
阴阳五行,道之实体 492
“理者”,“谓之分理” 493
有血气,斯有心知 495
心之所同然者谓之理义,未之于同然者谓之意见 496
归于必然适全其自然 498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499
近代哲学 502
中西古今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 502
近代的历史观 504
近代的知行观 506
近代自然观的形态问题 507
龚自珍 509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09
无八百年不夷之天下,有亿万年不夷之道 510
非道非极,自名曰我 512
知者,人事也;觉,兼天事言矣 514
魏源 515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15
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516
师夷长技以制夷 517
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矣 518
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 520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521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522
洪秀全洪仁玕 524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24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526
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 528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529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30
郑观应 530
器可变,道不可变 531
中学其本,西学其末 532
康有为 533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33
“变者天道也”,“善变以应天” 535
“三统三世之变”,“大同小康之道” 536
“立元以统天”,“心为万化海” 537
逆而强学为智 538
谭嗣同 539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39
“好新而兴”,“好古而亡”,“破中外见” 540
“冲决网罗”,“民本君末” 541
器体道用,器变道变 542
夫仁,以太之用,天地万物由之以生 543
不生不灭,出于微生灭 544
贵知不贵行 546
仁以通为第一义 547
张之洞 547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4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49
严复 550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50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551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552
物竞天择 553
尚力为天行,尚德为人治 555
大宇之内,质力相推 556
心体为白甘,阅历为彩和 558
格致真术,在乎内? 559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61
章太炎 561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 563
凡物之初,只有阿屯 564
强力以与天地竞 565
人之相竞也以器 566
俱分进化 567
竞争出智慧,革命开民智 569
孙中山 570
生平著作及哲学思想 570
利用外资外才,以图中国富强 572
进化者,自然之道也 573
物质进化之时期 574
总括宇宙现象,要不外物质与精神二者 575
生元有知 576
民生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577
行先知后,知难行易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