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曾经是个孤独的行者 1
面对一种“不可修补的存在” 1
站在文明与野蛮边缘的思考 8
面对经典:20世纪的文化态度 17
民族艺术论 31
关于“推陈出新”的断想 46
学校,你教不教地方戏 56
文化守成 63
走近稀有剧种 69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戏剧 74
中国稀有剧种的命运与前景 83
向“创新”泼一瓢冷水 93
“音配像”与京剧的发展空间 105
创新、模仿和语境 111
“路头戏”的感性阅读 117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130
“戏改”与政府功能的再思考 144
有多少濒危剧种亟需救援 158
生活在别处 172
戏剧命运与传统面面观 183
双峰并峙:2002年出版的两部昆曲辞典 196
我们如何失去了瓯剧 204
《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 215
先生们的改革 224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戏剧 237
濒危剧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48
文人与艺人:谁有权改革京剧? 257
昆曲《十五贯》新论 266
走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剧 290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艺术威胁 298
李瑞环和“京剧音配像”的文化贡献 307
东方艺术的身份确认 317
渴望传统的中国当代戏剧 333
附录1 访谈重视“中国经验” 340
傅谨:抢救与保护濒危剧种的理性思考 355
昆曲:先上舞台,后进厅堂? 364
梅兰芳:创新的意义更在于老戏新手法 370
附录2 随笔一组守望国剧:后殖民语境与传统戏剧 382
传薪翻是读书人 386
昆曲保护与继承之我见 391
“变脸”迷思的终结 395
保护遗产永远是好事 399
保护年俗:申遗成了百灵丹?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