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学衡》译文: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个阐释形态 1
第1章 欧文·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思想 20
第一节 白璧德: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奠基人 20
第二节 何为白璧德之“人文主义”(Humanism)? 44
一 “人文主义”定义简述 46
二 “人文”与“人道”:对立还是统一? 50
第三节 “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概念 53
一 一个核心——“内在制约”(inner check) 55
二 “二元论”(dualism) 57
三 “存在的三个等级”(three orders of being) 60
第四节 白璧德思想中隐含的一个基本问题——“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 63
一 问题的提出 63
二 白璧德的宗教观 66
三 “人文主义者”内部的论争 78
四 白璧德的“宗教”:“超自然的”versus“超人的” 86
第2章 “人文主义”译入中国:《学衡》徐震堮译文研究 92
第一节 徐震堮、吴宓与《白璧德释人文主义》 92
一 引子:译文与原文的出版时间问题 92
二 译文的双重作者:译者徐震堮与编者吴宓 96
第二节 译文文本研究 105
一 译文“勘误” 105
二 置换·增删·翻译意图 117
第3章 “人文主义”的本土化(中国化):《学衡》胡先骕译文研究 144
第一节 胡先骕、吴宓与《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 144
一 引子:译文的“生产”问题 144
二 胡先骕:译文的独立生产者 140
第二节 文化与政治:白璧德人文教育观的双重面向 163
一 第一重面向:教育与文化观念的关联 165
二 第二重面向:教育与政治理想的关联 171
三 《中西人文教育谈》:白璧德人文教育观的总结性表述 180
第三节 译文文本研究 192
一 “人文主义”的去政治化:白璧德人文教育观第二重面向的失落 192
二 归化问题:“人文主义”过度本土化(中国化)后产生的接受效果 204
第4章 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吴宓译文研究 218
第一节 “为我”还是“为他”?——吴宓译文的双重样态 218
第二节 译文中的译者——“复古派”还是“古学派”? 225
一 “复古派”吴宓与“礼教” 226
二 “古学派”吴宓与“古学” 235
三 吴宓:两难的身份 245
第三节 走向“保守主义”——吴宓译文中“以理制欲”主题之个案研究 256
一 关于“以理制欲” 256
二 “以理制欲”抑或“以‘礼’治欲”? 261
三 “科玄之争”的时代背景 265
四立 足于“我”:五四学人的特有心态 270
结语 《学衡》中的白璧德:“保守”与“自由”之辨 277
一 引子:“学衡派”的“帽子”问题 277
二 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279
三 白璧德的自由观 282
四 如何看待“现代”——白璧德与柏克的根本歧异 287
五 “保守”与“自由”之辨 291
附录 附表1 白璧德著述中译版本列表 299
附表2 《学衡》杂志各栏目译文篇目比例表 300
附表3 《学衡》杂志“通论”栏目译介人物列表 301
附表4 《学衡》杂志“述学”栏目译介人物列表 302
后记 303
参考书目 305
索引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