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的前提、依据与使命(一)“两歧性”与“复调性” 4
(二)对立的诠释与互动的诠释 8
第二章 “诗力”与“境界”:王国维、鲁迅接近文学的初衷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设定(一)“人生之第一义”:从科学到文艺 18
(二)“国民之首义”:种族、心声、诗歌、人格的逻辑关系 26
(三)“不用之用” 32
(四)“意力”的唤起与“意志”的解脱 36
(五)“无用之用” 48
(六)在“可爱”与“可信”之间 56
(七)“阶级”与“境界” 62
第三章 “人间”与“两间”:王国维、鲁迅诗学的情感底色(一)“忧生”“忧世”解:忧生忧世与“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72
(二)“忧生”“忧世”解:“补天事业”与“忧国情怀” 81
(三)“祛魅”与“返魅” 86
(四)遗民美学:诗学变迁的情感轨迹 91
(五)“文章误我” 105
(六)“转俗成真,回真向俗” 110
(七)“心里受伤,永不痊愈” 120
(八)“欧穆亚”与屈子性情:鲁迅审美姿态的一种解释 126
第四章 审美的倾斜与审美的异化:鲁迅、王国维诗学的内在困境与外在困境(一)审美主体与历史认识主体 135
(二)“阳性”或者“阴性”:作为情感与作为美感 146
(三)“人为美而存在”或者“美为人而存在” 161
(四)以文拟人:一种“有机主义”的审美方式 167
(五)有机主义与审美主义:“无我”与“大我” 177
(六)有机主义与审美主义:“永远的正义”与“诗歌的正义” 185
第五章 “且介”身份与“悖论”立场:诗学与诗学之外(一)“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 195
(二)“自我克服”与“自我憎恨” 202
(三)文章与文学——文体的选择与精神动力:在审美与反审美之间 212
(四)否定中的建构:从“对立的立论”到“取消的立论” 226
余论作为“大儒”的王国维、鲁迅 235
参考文献 244
有“困难”的人(后记)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