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东方与西方”这一架构的陷阱 1
近代的解读&吴光辉 1
作为绊脚石的“近代” 3
第一章 和魂洋才 3
一 西欧近代的普遍性 3
二 黑船来航 6
三 洋魂洋才 11
四 近代化的“型” 16
五 实学的合理思想 21
六 无仁之理 25
第二章 东道西器 26
一 从实学到开化的转换 26
二 卫正斥邪论 40
三 天主教的传教与朝鲜的开国问题 45
四 和魂洋才与东道西器的差异性 50
第三章 中体西用 53
一 Liberty的翻译 53
二 洋务运动、变法自强、中体西用 57
三 太平天国运动 65
四 反对自由主义 66
五 自由是什么 69
作为历史发展阶段的“近代” 81
第四章 西方的冲击 81
一 脱亚入欧 81
二 岩仓遣欧使节团 82
三 货币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84
四 经世济民 88
五 “法”的概念的差异 94
六 从朱子学到近代法的变容 96
第五章 理与Ratio 100
一 福柯的“癫狂” 100
二 理 102
三 佛教的事理与朱熹的理气 105
四 学问与技术的结合 110
五 启蒙主义的理性 113
六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118
七 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的理性批判 123
第六章 “近代”的概念 129
一 “近代是什么” 129
二 近代精神的挫折 135
三 “近代”的历史观的批判 139
四 Post-Modern(后现代)的时代意识 142
五 “近代的超克”的论争这一视角 147
与近代化对抗 159
第七章 道 159
一 本居宣长的“趋向物的道” 159
二 伊藤仁斋的“道” 162
三 狂 164
四 神道 166
五 语言与Sprache 169
第八章 东亚的民族主义 176
一 民族的意识 176
二 尊皇攘夷论 180
三 朝鲜的卫正斥邪思想 184
四 “排满兴汉”与反帝国主义 192
近代的结局 203
第九章 “东方与西方”的统合概念 203
一 “辩证法”这一术语 203
二 辩证法的导入 208
三 正·反·合与因·缘·果 213
四 法哲学的立场 218
五 昭和六年(1931)的黑格尔百年祭 222
六 讲坛哲学家 230
七 黑格尔主义的终结 243
第十章 “东方与西方”这一架构 249
一 对立的架构:绝对者、自然、历史、文化 249
二 中国人的“西方”观 259
三 欧洲人的“东方”观 262
四 文化的主体性课题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