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 1
第1章 人类经验的稳定与变动:哲学序言 3
区别发展性观点和非发展性观点的一般基础 3
小结:科学的哲学基础 19
本章复习题 19
第2章 发展的研究途径 21
非发展途径和发展途径的比较 25
发展模型的形式基础 27
界定心理发展的努力 31
小结 35
本章复习题 36
第3章 发展和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37
James Mark Baldwin的作用 38
Georg Simmel的系统内张力社会学 47
George Herbert Mead的个人和社会的统一性理论 51
Lev Vygotsky的辩证综合 56
Milhail Bakhtin:社会语言和狂欢化(carnivalization) 64
小结:“巨人”和他们的肩膀 66
本章复习题 67
第4章 文化和发展 69
心理学中所使用的文化概念 69
人类学中所使用的文化概念 70
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一种产生心理距离的手段 72
代际延续性:单向和双向的文化传递 77
由文化组织的人类心灵:个人文化和集体文化 79
小结:从文化心理学到人类发展的研究 85
本章复习题 86
第5章 文化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方法论 87
从不同角度看待方法论:“方法的工具箱”以及一般化策略 88
文化发展心理学的方法论 96
参照系和因果模型 105
知识概括的两种方式 108
方法的一般结构:在发展展现中研究发展 111
小结:最后几点 117
本章复习题 118
第二部分:人类发展环境分析 121
第6章 家庭/族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以及婚姻的形式 123
家庭:多重边际的社会群体 123
家庭构成的基础:婚姻形式 133
不同的婚姻形态如何起作用? 137
小结:异性婚姻的适应机动性 164
本章复习题 166
第7章 人类生存环境的文化组织 167
作为中介场所的环境 167
个体环境关系中文化的基础 172
人类环境的机构组织 173
身体的遮蔽与显露:人类文化建构 180
迁移及发展的文化背景 190
儿童的经济角色及其历史变迁 196
小结:发展环境的文化建构 198
本章复习题 199
第三部分:妊娠期及婴儿期的文化构造 201
第8章 孕期父母—子女区别的文化性质 203
社会组织的基础:准则与反准则 203
受孕的文化架构 206
孕期人类发展的意义建构 214
妇女孕期行为的文化规则 215
孕期饮食问题的社会背景 218
怀孕失败的文化组织 224
临产 227
小结 239
本章复习题 240
第9章 新生儿及婴儿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242
新生儿命运的集体文化组织安排 243
保障婴儿安全:照料和象征性防卫 248
婴儿喂养是一种文化建构 261
“乳汁大战”:谁应该喂养孩子?用什么乳汁? 265
照顾婴儿是一个由文化组织的过程 272
生命的另一部分:婴儿死亡的心理 287
小结:文化诠释的婴儿 291
本章复习题 293
第四部分:童年早期的发展 295
第10章 第二年及其之后的生活 297
断奶的文化组织 297
排便训练的文化建构 299
对情感的文化思考:依恋视角中的现象、理论和实践 302
童年早期的社会环境:同胞间的相互照料 312
游戏的发展 314
角色和对立角色的建构 315
小结:从游戏到自主 323
本章复习题 323
第11章 儿童早期的自我调节和参与 325
高级心理功能的出现:活动情境中言语的作用 325
各种各样的环境及其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327
儿童是所处活动情境的参与者 340
小结 344
本章复习题 345
第五部分:进入受文化支配的活动世界 347
第12章 个体参与及其社会制度的引导 349
儿童进入成人活动:不同的途径 350
正规与非正规教育 352
非正规教育环境:非控制的但受规则支配 353
正规学校教育的社会需求环境 360
处在学校环境中的儿童行为的同质化 363
学校环境中的“隐性”课程:教育实践中的同一性连锁 376
小结:正规教育是一种系统的干预 380
本章复习题 381
第13章 青春期:长大成人 383
青春期的心理建构 384
生物发展及其文化构成 386
青少年踏入成人社会的经济领域 391
青少年个人文化的结构 393
指导青少年的道德事务:对社会的积极取向 396
发展中的自身和异性感官享受 403
进入成年的仪式 413
青少年是社会参与者:社会改革中的青少年角色 416
青少年和社会政治生活 420
小结:作为社会延迟时间的青春期 422
本章复习题 423
后记:符号化需求环境下的发展文化 425
索引 427
REFERENCES 430
图1.1 客体的一种异质类别 11
图1.2 “明确”集合和“模糊”集合 12
图1.3 图形、背景和边界的出现、存在和消失的一致性 17
图1.4 发展的多线性和同一终点现象 17
图2.1 在永不可再现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个体如何能够建构具有适应意义的心理稳定性? 22
图2.2 格式塔心理学基本原则的一个例证 24
图2.3 系统内的不同层级关系 28
图2.4 三羟酸循环 29
图2.5 出现新的发展的循环系统的例子 30
图2.6 对Heinz Werner的清晰概念(A)和层级整合(B)的图解 32
图2.7 Gilbert Gottlieb的或然渐成说的一般模型 34
图3.1 Baldwin理论中循环反应的概念 39
图3.2 Simmel理论体系中的自我/他人的关系 50
图3.3 George H.Mead理论体系中的自我/他人关系 54
图3.4 Buridan的驴子和人类文化行为 60
图3.5 最近发展区 62
图3.6 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 63
图4.1 文化进入了人与世界的对立建构中 76
图4.2 文化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没有新异性的传递)的单向模型 78
图4.3 文化从一代人向另一代人(通过内化过程中的个人建构,传递过程产生了新异性)传递的双向模型 79
图5.1 将研究过程经验的一面和非经验的一面结合起来的方法论循环 92
图5.2 两种方法论循环:归纳决定(A)和演绎决定(B) 93
图5.3 方法论循环在当代的两种变式 93
图5.4 C.Lloyd Morgan的“两个归纳” 94
图5.5 优先和非优先的研究取向 96
图5.6 个体内参照系的一个例子 99
图5.7 个体间参照系的一个例子 100
图5.8 个体—生态参照系 101
图5.9 个体—社会生态参照系 103
图5.10 四种因果模型 106
图5.11 心理学中一般知识的建构 109
图5.12 心理学家一致接受的将知识从总体转移到样本的误差 110
图5.13 Lev Vygotsky的“双重刺激法”示意图 113
图6.1 定义家庭的可能性 131
图6.2 四种婚姻形态之间的转换(理论上成立的无限制转换) 137
图6.3 表明Luo地区一夫多妻制婚姻年龄状况 141
图6.4 发展着的一夫多妻制婚姻之下的Luo地区居所结构发展 143
图6.5 重新设立限制之下的婚姻形态的转换(摩门教一夫多妻制) 147
图6.6 向特许的群婚的转化(19世纪中叶的Oneida传统) 158
图6.7 对婚姻形式转换的严格控制(自公元4世纪以来的基督教宗教一夫一妻制传统) 161
图7.1 家庭的实例A.一所美国乡村居所 169
B.英国某家庭住宅(白金汉宫) 169
C.伊里安岛Jaya地区Korawai人的树屋(khaim) 170
D.藏人的帐篷 171
E.喜马拉雅山区某村落的房屋 171
图7.2 符号性需求环境 175
图7.3 基本穿着作为身体的文化遮蔽的例子 182
图7.4 身体塑形工具 184
图7.5 佩戴面纱(burqa)的Omani妇女 187
图7.6 戴面纱的柏柏尔族男人 188
图8.1 一位Mehinaku妇女正在准备树薯粉 208
图8.2 Mehinaku人所画的人类身体内部 209
图8.3 受孕的一般文化解释模型 211
图8.4 一位Aowin妇女祭奠河神保佑自己生一个孩子 213
图8.5 受孕的可接受年龄的文化模型 213
图8.6 当代日本医院里的产科医师在病人的怀孕腰带上写上意味着祝福和好运的红色汉字 216
图8.7 日本展示流产胎儿的墓碑的公告 225
图8.8 分娩地点的文化组织 228
图8.9 Kwaio人(所罗门群岛)分娩程序 230
图9.1 乳汁施予者(乳房)同后代吮吸机制之间的互补 262
图9.2 母亲—婴儿哺乳行为协调的不同形式(哺乳的过程结构) 264
图9.3 保护婴儿在夜间不会被保姆闷死的特殊装置——来自佛罗伦萨的arcutio 270
图9.4 婴儿生理激活状态及对他们有目的的文化规范的引导 279
图9.5 母亲—婴儿关系在触觉接触总量方面的不同情况 280
图9.6 纳瓦霍家庭对摇篮板的使用 285
图9.7 死去的婴儿从“保姆树”上吮取乳汁——墨西哥中部早期殖民地文献的意大利副本 288
图9.8 一个躺在棺材里的死去的孩子——来自巴西Ceara 291
图10.1 知识的心理建构中基于关系和动态的理论概念到静态线形因果关系实体的转变(以依恋概念为例) 308
图10.2 陌生情境的图表描述 310
图10.3 “好像”中静态的(非发展的)对动态的(发展的)解释 315
图11.1 两条平行的发展系列(认知和言语)之间的关系(维果斯基的看法) 326
图11.2 作为支持和阻碍的相互引导性的参与 342
图12.1 对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引导 350
图12.2 同一性连锁的等级和融合过程 357
图12.3 个体自我组织的分化和融合形式的社会引导 359
图12.4 教/学情境中保持和超越边界的策略 367
图13.1 关于青少年心理生活情境的两种建构 394
图13.2 青春期:偷窃行为的高峰期 398
图13.3 青春期:社会延迟现象 422
表6.1 一次乡间抽样调查:关于婚姻伴侣选择自由度的期望 129
表6.2 肯尼亚Gikuyuland地区聘礼类型的历史变迁 135
表6.3 Ruisinga岛Luo地区再婚寡妇的亡夫与现任丈夫的关系 141
表6.4 Maragoli(肯尼亚西部)寡妇陈述的关于同意与亡夫兄弟结合的理由 142
表7.1 儿童为何迁移?马里儿童寄养中的“送出”和“领走”因素 195
表7.2 北班布拉族儿童的居住地 196
表7.3 住在父母家之外的北班布拉族儿童的居住地(1966—1968年) 196
表8.1 塞拉利昂的Mende及Sherbro地区集体文化说明的关于怀孕和分娩的凶兆 217
表9.1 Asante(加纳)孩子取名行为 256
表9.2 人类一生各时期的睡眠长度(每24小时周期) 274
表9.3 日本和美国三到四个月大婴儿的睡眠安排 277
表9.4 穿上衣服:母亲—婴儿互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282
表9.5 使用摇篮板对婴儿运动影响的现存证据总结 285
表10.1 陌生情境情节概要 309
表11.1 Qalandar人社交中可接受的言语环境的例子 328
表12.1 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的基本差别 352
表13.1 John Bowlby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偷窃行为的数据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