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语教育、身份理论与跨文化自传 1
1.1 英语教育:知识与话语的汇集 2
1.2 生活在多维世界中 5
1.3 身份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研究 9
1.4 西方自传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 19
第二章 评价理论和话语分析 30
2.1 评价与评价理论 31
2.2 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 49
2.3 评价与文化模式 58
第三章 《法语课》——语言习得、文化身份和自传中的评价 67
3.1 自传与外语教学 68
3.2 《法语课》——语言习得、文化身份和自传素材 69
3.3 语言习得类自传中的评价与课堂讨论 77
3.4 语言习得类自传中的评价与教育意义 88
第四章 《语际迷茫》中的态度与对话 89
4.1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态度 90
4.2 《语际迷茫》中的态度 92
4.3 二语习得动机 93
4.4 学习者自我认同 98
4.5 文本中的对话 107
4.6 结语 119
第五章 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论不说汉语》中对中国人特质的评价 121
5.1 引言 122
5.2 评价理论与跨文化自传中的评价 123
5.3 对《论不说汉语》中的评价的分析 125
5.4 并非结语 133
第六章 传记叙事中的历史再现——《安吉拉的骨灰》中的身份意识 136
6.1 “我”对爱尔兰童年的再审视 137
6.2 作为故事空间的莱姆林克 142
6.3 爱尔兰民族身份的矛盾结构 146
第七章 目击语言家 153
7.1 自传+自助的《语言家》 154
7.2 目击语言家 157
7.3 说教的《语言家》 159
7.4 《语言家》与中国英语学习者 163
第八章 母女冲突与中国身份的建构——《喜福会》人物身份认同的功能文体分析 164
8.1 人物话语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166
8.2 人物身份认同历程的功能文体分析 174
8.3 人物身份认同的语言表达特征 182
8.4 结语 188
第九章 《我的语言学自传》中评价的维度和语类 189
9.1 引言 190
9.2 《我的语言学自传》中的评价维度 190
9.3 与“个人陈述”话语中的评价模式的对比 197
第十章 《美丽的英语》与《多语的自我》——两部跨文化自传的对比 203
10.1 我是玛丽安娜vs.法语的自我 204
10.2 学习英语=追求知识=道德上的美德vs.学习英语=学开车=对自我的控制与放松 207
10.3 储存以备将来的使用vs.真实的交际 208
10.4 审美的需求vs.获得拥有权 209
10.5 余言 212
第十一章 英语与他们学术生命的关系——三类英语学习叙事的比较 213
11.1 引言 214
11.2 英语学习叙事中的自我评价 215
11.3 对英语的评价:技能、秘密和资源 218
11.4 英语与他们的学术生命的关系——对身份的意识和评价 222
11.5 余言 228
第十二章 英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建构 230
12.1 研究背景 231
12.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33
12.3 学习者的自我认同类型及其发展 234
12.4 自传一例 242
12.5 结语 243
第十三章 大学生自传性文本中的文化定型转变 247
13.1 研究背景 248
13.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50
13.3 结果与分析 251
13.4 结语 259
第十四章 余论和结语 260
14.1 再论身份与跨文化自传 261
14.2 再谈评价与跨文化自传 262
14.3 第三种空间——外语学习者、外语教师和作为阅读材料的跨文化自传 264
14.4 跨文化自传研究的素质教育取向 266
参考书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