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研究的意义 5
二 文献回顾 6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6
(二)第三部门 12
(三)非政府组织 14
(四)社团研究 16
三 核心概念和理论视角 17
(一)核心概念 17
(二)理论视角 20
四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3
(一)研究对象 23
(二)研究方法 29
五 基本问题与本书结构 31
(一)基本问题 31
(二)本书结构 31
第二章 半官方社团的生存环境 33
一 社团成立需经政府批准 33
(一)对合法性的一般解释 33
(二)接受政府指导 35
二 组织结构形式的类科层化 36
(一)行政性社团的组织结构形式 36
(二)行业性社团的组织结构形式 41
(三)半官方社团组织结构的特征 42
三 领导人的来源 43
(一)行政性社团领导人来源 44
(二)行业性社团领导人来源 46
四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 47
(一)关于资金来源的规定 47
(二)行政性社团的资金来源 48
(三)行业性社团的资金来源 49
五 与政府相似的运行逻辑:准行政化生存方式 53
(一)准行政化生存方式的界定 53
(二)准行政化生存的具体方式 54
六 小结 58
第三章 半官方社团让渡空间的获得 59
一 政府的职能让渡 61
(一)体制改革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 61
(二)意识形态的影响 63
(三)政府让渡的两个方向 63
二 让渡模式之一:政事分离模式 64
(一)为“养人”、“分流”而让渡 64
(二)“顾不上”的让渡 65
(三)“不反对”的让渡 68
三 让渡模式之二:政企分开模式 69
(一)赋予行业社团管理职能 70
(二)政府对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 71
(三)成建制地转换 72
四 两种让渡模式的特点比较 75
(一)政事分离型让渡模式的特点 75
(二)政企分开型让渡模式的特点 75
五 让渡空间:被动边缘替代过程 76
(一)政府的核心职能与边缘职能 76
(二)政府让渡与社团被动边缘替代 78
第四章 半官方社团的空间拓展 81
一 半官方社团的拓展因素分析 81
(一)能动主体积极寻求 81
(二)面临生存的压力 83
(三)政府淡化社团行政色彩的要求 84
二 拓展模式之一:行政模式 87
(一)“挤”政府 87
(二)精英的积极活动——寻求领导人支持 88
(三)国内组织建设的拓展 88
(四)国际生存空间的拓展 89
三 拓展模式之二:行业模式 91
(一)制定行业规范建立权威关系 91
(二)借助政府力量的拓展 98
四 两种拓展模式的特点比较 101
(一)行政模式的特点 101
(二)行业模式的特点 102
五 拓展空间的形成:主动边缘替代过程 102
(一)对主动边缘替代行为的解释 103
(二)主动边缘替代行为发生的区域 104
第五章 对边缘替代的理论分析 106
一 边缘替代概念的理论渊源 106
(一)国家与社会的相互替代 106
(二)边际人理论 107
(三)边缘替代概念的选择 108
二 让渡、拓展与边缘替代的关系 109
(一)让渡与边缘替代的关系 109
(二)拓展与边缘替代的关系 110
三 边缘替代的经济分析 111
(一)社会分权的经济合理性 111
(二)边缘空间的性质与经济合理性 113
四 边缘替代的政治分析 115
(一)边缘替代的政治意涵 115
(二)边缘替代的实质是依附性合作 118
五 小结 118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20
一 结论 120
(一)职能的边缘替代:半官方社团的生存和发展策略 120
(二)边缘替代过程:让渡与拓展的合成 122
(三)非均衡的边缘替代:半官方社团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123
(四)边缘性:半官方社团的行为特征 124
(五)让渡下的拓展:政府与社团的关系 125
二 讨论 126
(一)关于中国目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26
(二)半官方社团的发展前景 126
(三)关于应用法团主义解释中国社团时应注意的问题 127
(四)本书的不足之处 128
附录 129
一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129
二 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 135
三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章程 141
四 长沙市包装技术协会章程 147
参考文献 153
一 中文部分 153
二 英文部分 171
后记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