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富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2149305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论述了物权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第一编 物权法基础 3

第一章 物权与物权法 3

1.1 物权:支配性财产权利体系 3

1.1.1 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 3

1.1.2 物权是一个体系:物权种类 4

1.1.3 物权法定 6

1.1.4 物权与财产(权) 8

1.1.5 物权的经济学分析 8

1.2 物权法 10

1.2.1 物权法调整财产的归属和利用 10

1.2.2 物权法的宪法基础 12

1.2.3 物权法的特征 14

1.3 物权的保护和限制 15

1.3.1 物权保护 15

1.3.2 物权限制 17

第二章 民法上的物 19

2.1 民法上的物 19

2.1.1 公有物和私有物 19

2.1.2 交易物和非交易物 21

2.1.3 有形物和无形物 22

2.2 物权法的物:有形物的基本分类 25

2.2.1 成为物权(所有权)客体的条件 25

2.2.2 物的基本分类、动产和不动产 27

2.2.3 物的特殊形态(种类) 33

2.3 物的法律分类 35

2.3.1 主物和从物 35

2.3.2 单独物和集合物 36

2.3.3 可替代物和不可替代物(种类物和特定物) 37

2.3.4 消耗物或非消耗物 39

2.3.5 原物与孳息 40

第三章 物权的特征和效力 42

3.1 物权和占有 42

3.1.1 占有 42

3.1.2 物权 43

3.1.3 物权和占有的关系 44

3.1.4 法律对占有的保护:占有的对抗效力 44

3.1.5 占有的分类及其意义 48

3.2 物权的特征:兼与债权比较 51

3.2.1 物权是对物的支配权 51

3.2.2 物权是支配权 52

3.2.3 物权是绝对权或对世权 52

3.2.4 物权的排他性 53

3.2.5 物权的法定性 54

3.2.6 物权适用自力救济 55

3.3 物权效力 55

3.3.1 物权效力概说 55

3.3.2 物权优先效力 56

3.3.3 物权对抗效力(表现为物上请求权) 58

第四章 物权公示和公信力规则 59

4.1 物权的公示 59

4.1.1 物权公示:对抗效力的来源 59

4.1.2 占有的公示效力 61

4.1.3 登记簿的公示效力 61

4.2 物权公示的公信力 62

4.2.1 公示的公信力的法理基础:保护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 62

4.2.2 动产占有公信力原则及其适用 63

4.2.3 物权登记公示的公信力原则及其适用 65

4.2.4 公示和公信原理在物权领域的适用 66

4.2.5 公示和公信原理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 68

4.3 物权证明 69

4.3.1 物权证明:公示手段公信力绝对效力的否认 69

4.3.2 举证责任 70

第二编 基本物权制度 75

第五章 所有权及我国财产归属制度 75

5.1 所有权的一般分析 75

5.1.1 所有权的法律意义 75

5.1.2 所有权的内容:所有权的权能 78

5.1.3 所有权特征及修正 81

5.2 不同类型的所有权(不同类型财产) 82

5.2.1 财产归属:我国的财产归属体制 82

5.2.2 物权法对国有财产和国家所有的规范 84

5.2.3 集体所有 88

5.2.4 个人所有 90

5.2.5 平等保护原则 92

5.3 所有权的实现:对所有权的动态考察 96

5.3.1 所有权实现含义及其方式 96

5.3.2 所有权实现方式的转变对物权法影响 98

第六章 我国的不动产物权 101

6.1 我国土地归属和利用体制:可流转的土地使用权制度 101

6.1.1 土地类型及其分类规范之原则 101

6.1.2 我国土地归属和利用体制 103

6.1.3 物权法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规定概述 105

6.1.4 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107

6.2 划拨土地使用权 109

6.2.1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和特征 109

6.2.2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110

6.2.3 非公益目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轨 110

6.2.4 公益目的划拨土地使用权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区别 114

6.3 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关系 115

6.3.1 房地产权关系 115

6.3.2 我国现行制度安排和存在问题 117

6.3.3 建设用地使用权终止 119

6.3.4 土地使用权终止与房屋所有权之关系 122

6.4 我国不动产权利的复杂性 123

6.4.1 城市和农村土地 123

6.4.2 城市土地使用权多样性及其归并 124

第七章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 126

7.1 不动产登记制度概述 126

7.1.1 不动产登记及其登记机关 126

7.1.2 不动产登记簿和产权证书 129

7.1.3 登记效力 130

7.2 不动产登记的类型和程序 131

7.2.1 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程序 132

7.2.2 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类型 133

7.2.3 不动产登记的特殊类型 135

7.3 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及其完善 138

7.3.1 现行不动产登记存在的问题 138

7.3.2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 139

第八章 所有权的特殊形态 142

8.1 共同所有 142

8.1.1 共有概述 142

8.1.2 共有人内部关系: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 144

8.1.3 共有制度的具体规则 147

8.1.4 共有物的分割及共有关系的终止 150

8.1.5 共有规则的适用:准共有 153

8.2 建筑物区分所有 153

8.2.1 区分所有和共同所有 154

8.2.2 区分所有的复合性特征 155

8.2.3 专有部分和专有权 156

8.2.4 共用部分和共有权 158

8.2.5 共用部分共有权的内容和行使 160

8.3 物业管理基本法律制度 161

8.3.1 业主对物业的管理权 161

8.3.2 业主的团体性:物业管理的主体 162

8.3.3 业主物业管理权的实现:业主自治机构 163

8.3.4 基于业主委托的管理物业 165

第九章 物权的原始取得 169

9.1 物权取得概述 169

9.1.1 物权的取得 169

9.1.2 物权变动及其规则 171

9.2 生产、孳息和建筑 173

9.2.1 生产:劳动和投资 173

9.2.2 孳息 174

9.2.3 建筑 176

9.3 先占、发现和拾得 177

9.3.1 先占 177

9.3.2 发现 178

9.3.3 拾得 180

9.4 添附 183

9.4.1 附合 183

9.4.2 混合 185

9.4.3 加工 186

9.4.4 添附小结 187

9.5 善意取得 188

9.5.1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188

9.5.2 善意取得的共同要件 191

9.5.3 善意取得中一些疑难问题 196

9.5.4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198

9.6 时效取得 198

9.6.1 概念和意义 198

9.6.2 时效取得的法律规范问题 200

第十章 物权的继受取得:物权移转规则 203

10.1 我国物权移转的基本规则 203

10.1.1 物权法之前的物权变动规则 203

10.1.2 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变动规则概述 204

10.1.3 动产物权变动规则 205

10.1.4 登记效力规则 208

10.2 物权变动的基础行为:物权行为理论和移植 210

10.2.1 物权行为理论 210

10.2.2 物权行为影响下的我国物权变动规则 214

10.2.3 物权移转规则的多样性 219

10.3 不动产所有权移转特殊问题 221

10.3.1 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应用问题 221

10.3.2 权利移转时间和风险责任的承担 222

10.3.3 转让人与受让人在所有权正式移转前的权利和义务 223

10.3.4 一物二卖情形的处理规则 223

第三编 用益物权制度 227

第十一章 基本用益物权制度 227

11.1 大陆法国家的用益物权概述 227

11.1.1 大陆法国家的用益物权含义 227

11.1.2 大陆法国家用益物权基本分类 229

11.1.3 大陆法国家的地役权 229

11.1.4 大陆法国家的人役权 231

11.1.5 大陆法国家的契约性用益物权 234

11.2 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 236

11.2.1 物权法对用益物权定义 236

11.2.2 物权法规定的物权体系 237

11.2.3 土地使用权:中国特色的“用益物权” 237

11.2.4 关于我国的用益物权体系问题 239

第十二章 地役权和相邻关系 242

12.1 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地役权 242

12.1.1 地役权的定义和特征 242

12.1.2 地役权的设定 244

12.1.3 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245

12.1.4 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之间地役权承继和限制 245

12.1.5 地役权的移转 246

12.1.6 地役权消灭 247

12.2 地役权类似制度:相邻关系 247

12.2.1 相邻关系 247

12.2.2 相邻关系基本内容 249

12.2.3 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 256

第十三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源利用权 260

13.1 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资源利用制度概述 260

13.1.1 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260

13.1.2 资源及资源利用权 261

13.1.3 建设用地以外土地的特性及其法律调整 263

13.2 土地承包经营权 264

13.2.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264

13.2.2 林地、草原、水面承包经营规范 270

13.3 矿产资源利用权 272

13.3.1 矿产资源归属和利用体制 272

13.3.2 探矿权和采矿权 273

13.4 水资源和海洋资源利用 275

13.4.1 水资源及水资源归属利用制度 275

13.4.2 水资源利用权 276

13.4.3 海洋资源利用权 278

13.5 再生性资源利用权 280

13.5.1 捕捞权 280

13.5.2 狩猎权和采集权 281

第四编 担保物权 285

第十四章 担保物权总论 285

14.1 债的担保 285

14.1.1 债的担保的法律含义 285

14.1.2 债的担保的体系 286

14.2 担保物权法律关系 287

14.2.1 担保物权、功能及特征 287

14.2.2 担保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289

14.2.3 担保物权的物权性质 290

14.3 担保物权的种类 290

14.3.1 典型担保物权和非典型担保物权 290

14.3.2 意定担保和法定担保 291

14.3.3 有形物担保、权利担保和企业财产担保 291

14.3.4 占有担保物权和非占有担保物权 291

14.3.5 本担保和反担保 291

14.4 担保物权:基本概念和规则 292

14.4.1 担保物及其担保物的范围 292

14.4.2 担保的债权范围 293

14.4.3 担保物权的实现 293

14.4.4 主合同、担保合同和担保物权 294

14.4.5 担保物权之间的优先规则 295

14.4.6 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 296

第十五章 抵押权 299

15.1 抵押权及可抵押物 299

15.1.1 抵押权及其特征 299

15.1.2 抵押权客体——抵押物范围 300

15.1.3 不动产抵押基本规则 302

15.2 抵押权设定 303

15.2.1 抵押合同 303

15.2.2 抵押权登记 303

15.2.3 抵押权的顺位和实现顺序 306

15.3 抵押人和抵押权人权利 307

15.3.1 抵押人的权利:处分权 307

15.3.2 在权利存续期间抵押权人的权利 308

15.3.3 抵押权的实现 309

15.4 共同抵押 310

15.4.1 共同抵押基本规定 310

15.4.2 共同抵押人的责任 311

15.5 最高额抵押 312

15.5.1 最高额抵押含义 312

15.5.2 最高额抵押的设定 312

15.5.3 最高额抵押权的变动 313

15.5.4 担保债权的确定 313

第十六章 质权 316

16.1 质权基本 316

16.1.1 质权及其特征 316

16.1.2 质权类型 317

16.2 动产质权 318

16.2.1 可以设定质权的动产 318

16.2.2 动产质权设定:质押合同和移转占有 319

16.2.3 出质人和质权人权利和义务 320

16.2.4 质权的实现 323

16.3 权利质权 323

16.3.1 权利质权 323

16.3.2 权利质权设定要件 325

16.3.3 权利质权的保全 326

16.3.4 小结:权利质权与动产质权比较 327

第十七章 其他类型的担保物权 329

17.1 留置权 329

17.1.1 留置权含义和特征 329

17.1.2 留置权取得或产生要件 330

17.1.3 留置权的实现 331

17.1.4 留置权与质权:异同比较 332

17.2 法定优先权 333

17.2.1 法定优先权 333

17.2.2 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 334

17.3 非典型担保 335

17.3.1 让与担保 335

17.3.2 所有权保留 337

第五编 物权保护 341

第十八章 物权保护概述 341

18.1 导论:物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341

18.1.1 物权保护法律体系 341

18.1.2 侵害物权的责任 342

18.2 民法物权保护性权利体系 343

18.2.1 占有保护请求权 344

18.2.2 确认物权请求权 345

18.2.3 原物返还请求权 346

18.2.4 排除妨害请求权 346

18.2.5 消除危险请求权 346

18.2.6 恢复原状请求权 346

18.2.7 损害赔偿请求权 347

18.3 物权保护性请求权的分类:物上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 348

18.3.1 物上请求权法律属性 348

18.3.2 物上请求权的特征:兼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比较 349

18.3.3 物上请求权与消灭时效 350

第十九章 排除妨害请求权和返还原物请求权 352

19.1 排除妨害请求权 352

19.1.1 什么是妨害及其构成要件 352

19.1.2 排除妨害请求权的行使要件及其责任承担 353

19.1.3 妨害预防请求权 354

19.2 返还原物请求权 355

19.2.1 请求返还的情形:侵占 355

19.2.2 返还请求权行使要件 356

19.3 返还原物请求权行使的相关问题 357

19.3.1 原物返还与不当得利 358

19.3.2 返还原物与损害赔偿请求权 358

19.3.3 占有人必要费用 359

19.3.4 返还原物请求权与合同的返还请求权竞合问题 360

主要规范性文件 361

参考文献 363

后记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