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有关互联网的社会影响的第一次全国随机调查研究 1
鼠标发挥了什么作用? 3
双面计划(Syntopia Project) 5
致谢 8
1 美国与互联网:登录上网、参与和社会互动 10
理解互联网 10
互联网的三个核心社会问题:登录上网、市民和社区参与、社会互动和表达 14
反乌托邦的主要主张 16
乌托邦观的主要主张 22
双面(Syntopian)现实 25
Ⅰ 登录上网 29
2 登录上网:基本问题和前期证据 29
登录上网的概念和影响 31
反乌托邦观点 33
乌托邦观点 46
结论 51
3 登录上网和数字鸿沟:结果 52
互联网意识和使用的影响因素 52
不同调查年份的非用户和用户 56
一个持续存在但呈下降趋势的数字鸿沟 57
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不同群体(Cohort)和不同调查年份的使用差异 59
意识 67
对互联网使用和意识的综合影响 70
互联网使用的动机:非用户和用户,新近用户和长期用户,1995年和2000年 75
Pew互联网和美国生活研究计划2000年3月的调查结果 82
结论 86
4 退出互联网:互联网中辍者 88
结果 89
讨论 102
结论 104
5 上网和数字鸿沟的实例 105
关于数字鸿沟的观点 105
登录上网:一项重要的人权 109
克服群体或个人孤立的上网程序 109
登录上网以寻求自我身份和拓展个人兴趣 112
减少获取文化信息的障碍 113
由于缺乏可觉察到的用途而限制了上网的兴趣 115
伴随尝试克服数字鸿沟所出现的循环问题 118
是文化障碍和社会障碍,而非技术障碍 122
结论 125
Ⅱ 市民和社区参与 129
6 市民和社区参与:基本问题和以往证据 129
市民与政治参与 129
社区参与 142
更广义的“影响” 160
结论 163
7 政治参与:调查结果 166
离线政治活动和在线政治活动 167
Pew互联网2000年调查的相关结果 179
结论 181
8 社区参与:调查结果 185
参与宗教组织、休闲组织和社区组织 185
结论 192
9 参与实例:“无形鼠标”的证据 194
社会支撑网络 197
家庭 200
人际交流社会网络:维持、重建和确认 206
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参与:记忆永存 208
性作为参与互联网的一种动机 209
社区建设:政治参与 211
社区建设:种族、文化和历史方面的隶属关系和努力 223
社区建设:社会性和娱乐性 226
利他主义行为提升参与感 239
某些参与形式的负面影响 243
结论 244
Ⅲ 社会互动和表达 249
10 社会互动和社会表达:基本问题和前期证据 249
反乌托邦观 250
乌托邦观 254
潜在的变革 274
结论 276
11 社会互动:调查结果 278
用户和非用户的离线互动 278
附加的1995年离线分析 287
附加的2000年离线分析 291
在线互动 292
附加的1995年在线分析 299
附加的2000年在线分析 300
Pew互联网2000年3月的调查结果 306
结论 315
12 互动和表达:自我、身份和个人主页 318
什么是自我? 319
后现代主义论点的反例 326
个人网页是整合自我的表征 333
结论 340
13 互动和表达的案例 342
互动以建立社会联结和关系 342
自我表达:互联网被低估的一面 354
自我表达导致与他人互动 358
政治表达 374
自我表达,自我身份,人类记忆 380
结论 383
Ⅳ 整合与结论 387
14 互联网中的登录上网、参与、互动和社会资本:数字鸿沟与数字桥梁 387
基本问题和调查结果总结 387
互联网:登录上网、参与、互动和社会资本 395
结论 422
附录A 方法学 425
覆盖全国的电话调查 425
统计分析 434
用户访谈和网站取样 438
附录B 调查中的描述统计 440
参考文献 487
索引 515
译后记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