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论:历史的解释与再解释 1
1.1 科学的体制化与本土化 2
1.2 相关研究综述 14
1.3 中国科学的近代建构:本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22
二 中国近代科学本土化的社会语境与文化选择 32
2.1 遭遇科学:对异文化的本土体验 32
2.1.1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初入中国 33
2.1.2 中国士绅对西学的不同回应 38
2.2 社会张力:不懈的回应冲动 45
2.2.1 中学与西学的文化争论 46
2.2.2 旧学与新学的文化争论 51
2.2.3 东方文化与全盘西化的文化争论 60
2.3 结构型变:推动中国科学近代化的特殊群体 69
2.3.1 传统社会的分层与裂变 69
2.3.2 知识阶层的凸现与地位 74
2.3.3 近代中国科学的选择与走向 80
三 中国近代科学本土化的范式变迁与思想交锋 86
3.1 从格致到科学 86
3.1.1 格致词义之辨考 87
3.1.2 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学观的历史演进 91
3.1.3 从“格致汇编”到“科学” 98
3.2 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104
3.2.1 理想的设计:“西学中源” 104
3.2.2 调和的策略:“中体西用” 110
3.2.3 消解的出路:近代“新学” 115
3.3 科学与玄学 121
3.3.1 “科玄”论战的缘起与爆发 122
3.3.2 “科玄”论战的焦点及其基本问题 126
3.3.3 “科玄”论战的结果及其意义 132
四 中国近代科学的社会建构与本土化行动路径 139
4.1 翻译·会通·超胜:三次科学翻译运动及其影响 139
4.1.1 科学翻译的背景 140
4.1.2 科学翻译的主要成果与分析 145
4.1.3 科学翻译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意义 157
4.2 科学教育:近代科技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60
4.2.1 洋务时期: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初步尝试和探索 161
4.2.2 学制改革 166
4.2.3 科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与发展 173
4.3 科学研究:近代科学活动的体制化和社会化 177
4.3.1 中国职业科学家的出现与形成 178
4.3.2 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 183
4.3.3 学术成就与贡献 198
4.4 科学实业:近代科学-工业结构的实践型构 201
4.4.1 科学实业与近代工业 202
4.4.2 科学实业与技术教育 209
4.4.3 科学实业与科学研究活动 217
五 留学生群体的科技活动与中国近代科学的本土化 224
5.1 留日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224
5.1.1 清末民初留学日本的动因分析 225
5.1.2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229
5.1.3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科技本土化中的历史地位 235
5.2 留美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238
5.2.1 留学美国的动因分析 238
5.2.2 留美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243
5.2.3 留美学生在中国科技本土化中的历史地位 248
5.3 留欧学生的典范:蔡元培科学教育本土化的思想与实践 255
5.3.1 民主治校,健全管理体制 256
5.3.2 调整专业结构,提倡跨学科教育 258
5.3.3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261
5.3.4 系、所并设,教、研统 263
六 本土化过程与中国科学的社会建构 268
6.1 本土化进程的延伸 269
6.2 中国科学的社会建构 272
6.3 结语与未尽的探讨 284
参考文献 289
后记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