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一 研究目的 1
二 研究意义 3
第二节 研究对象 4
一 “制度”的内涵 5
二 “土地制度”的内涵 6
三 “土地利用制度”的内涵 7
四 何谓“法经济学”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9
一 法经济学方法:历史与现状 9
二 新制度经济学方法 14
三 历史分析法 14
第二章 我国土地利用制度的现状 15
第一节 我国现代土地制度的变迁轨迹 15
一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土地制度的法律和政策 15
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法律制度和政策 18
三 土地制度变革的特征分析 32
第二节 我国现行立法中的土地利用制度 34
一 土地利用权的宪法保护 34
二 《民法通则》之规定 35
三 特别法之规定 37
四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规定 43
五 司法解释之规定 45
六 《物权法》之规定 45
第三节 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45
第三章 土地利用制度的法经济学基础 47
第一节 土地利用制度的法经济学思考 47
一 土地存在的意义在于利用 47
二 土地利用的实质是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权利配置的最优化 49
三 土地利用制度是土地制度的中心环节——兼论古代土地制度的特征 51
四 土地利用制度的私法路径——用益物权制度 61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制度的价值评判 63
一 对“公平与效率”的解读 63
二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评判标准 76
第三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权利配置理论 84
一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理论基础 84
二 土地用益物权配置: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94
三 土地用益物权配置原则 106
四 土地用益物权配置体系 110
第四章 土地用益物权初始配置的法经济学分析 115
第一节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利用权配置分析 115
一 影响土地利用的经济因素 116
二 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经济理由 119
三 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路径分析 124
四 在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127
第二节 土地用益物权初始配置中权利主体动机分析 129
一 发包权配置的合理性分析 130
二 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人的利益驱动 134
三 “抛荒”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 138
四 无偿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主体分析 145
五 宅基地使用权分配的依据分析 150
第三节 土地用益物权初始权利配置的效应 152
一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合理性分析 153
二 “30年不变”的权利期限效应 159
三 宅基地使用权无偿取得的效应分析 164
第五章 土地用益物权流转的法经济学分析 170
第一节 土地用益物权流转的动力机制 170
一 土地规模经营 170
二 土地市场规律 174
三 人地矛盾运动 177
第二节 土地用益物权流转方式分析 179
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分析 180
二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分析 193
三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逻辑 197
第六章 土地征收的法经济学分析 203
第一节 土地征收的经济理由 203
一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206
二 对土地征收制度的经济学解释 208
三 对“公共利益”问题的再思考 212
四 对土地征收目的的质疑 217
第二节 土地征收补偿原则和补偿标准分析 218
一 补偿原则 218
二 对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分析 221
第三节 土地征收制度中的类型分析 226
一 基于公共利益目的的农村土地征收 227
二 基于公共利益目的的非农村土地征收 229
三 基于非公共利益目的的农村土地征收 230
四 基于非公共利益目的的非农村土地征收 232
第四节 土地用益物权征收制度的完善 233
一 土地征收补偿类型的规范与统一 233
二 土地征收补偿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235
第七章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体系的完善——以《物权法》为例 238
第一节 对《物权法》中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评析 238
一 《物权法》中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创新 238
二 《物权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3
第二节 《物权法》与其他土地法律的分工 245
一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立法变迁 246
二 《物权法》与《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分工 248
第三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立法重点探讨 252
一 土地用益物权的规范重点 252
二 《物权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应当规范的内容和立法重点 254
三 《物权法》中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应当规范的内容和立法重点 260
四 《物权法》中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应当规范的主要内容 264
结束语 建立以土地利用为中心的、富有效率的、公平的土地物权制度体系 268
参考文献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