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庄子 429
一 鞭挞圣人之过,揭露社会病态 431
(一)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432
(二)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 436
(三)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441
(四)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447
(五)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452
二 倡导无用之用,甘愿洁身守志 456
(一)物固相累,二类相召 457
(二)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461
(三)爱民,害民之始也 464
(四)行贤,而去自贤之行 468
(五)吾将曳尾于涂中 470
三 遵循天道法则,坦然面对生死 474
(一)道之真,以治其身 474
(二)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 477
(三)达于理者必明于权 480
(四)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484
(五)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487
四 崇尚无为而治,向往至德之世 491
(一)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491
(二)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494
(三)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497
(四)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499
(五)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 503
五 纵论齐同坐忘,畅想逍遥人生 506
(一)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 506
(二)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508
(三)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515
(四)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517
(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21
柒 荀子 528
一 人性本恶,起伪向善 529
(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530
(二)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533
(三)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535
(四)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538
(五)性伪合而天下治 541
二 学无止境,尊道重义 545
(一)学不可以已 546
(二)君子贵其全也 548
(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51
(四)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554
(五)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558
三 礼法并用,行道而王 561
(一)礼者,养也 561
(二)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567
(三)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571
(四)人主不公,人臣不忠 579
(五)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585
四 重人不靠天,隆礼不信神 595
(一)不与天争职 596
(二)明于天人之分 599
(三)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 602
(四)隆礼尊贤而王 605
(五)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606
五 以一知万,知行合一 610
(一)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610
(二)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613
(三)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617
(四)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621
(五)百王之道,后王是也 623
捌 韩非子 630
一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641
(一)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641
(二)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645
(三)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 648
(四)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乱亡之道也 652
(五)法与时移,禁与能变 657
二 利害不并存,公私不两立 660
(一)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661
(二)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 664
(三)爱臣太亲,必危其身 669
(四)匹夫之私毁,人主之公利也 675
(五)仁、暴者,皆亡国者也 679
三 任势执二柄,主威禁奸佞 684
(一)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 684
(二)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689
(三)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692
(四)万乘之患,大臣太重 696
(五)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 701
四 立法不求贤,固数不任慧 705
(一)治也者,治常者也 706
(二)奉法者强则国强 710
(三)上法而不上贤 715
(四)任数不任人 721
(五)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727
五 任人必有术,虚静御百官 731
(一)夫至治之国,善以止奸为务 732
(二)主上不神,下将有因 737
(三)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 741
(四)欲为其国,必伐其聚 745
(五)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 747
结语 755
一 先秦诸子学说简析 755
(一)中国大陆农耕文明概说 756
(二)儒墨道法纵横谈 760
二 轴心时代中西哲人思想比较 787
(一)古希腊滨海城邦文明概说 788
(二)中西观念异同论 793
主要参考书目 822
索引 824
后记 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