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启示录——《京华旧事 译坛烟云》代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3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6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6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0
第五节 创新之处 25
第二章 林语堂与Moment in Peking:难以书写的一章 27
第一节 尴尬的边缘人: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 29
第二节 Moment in Peking: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47
第三章 Moment in Peking的叙事、修辞、文体与翻译 67
第一节 叙事学与Moment in Peking的叙事模式与手段 69
第二节 修辞学与叙事话语的修辞特征 90
第三节 文体学与Moment in Peking的文体风格 118
第四章 文化旅行与Moment in Peking的形象塑造 139
第一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东方主义理论概述 142
第二节 Moment in Peking塑造的中国形象 147
第三节 外国人形象及其译本体现 164
第五章 Moment in Peking的互文性与翻译 177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溯源 179
第二节 显性互文性及其翻译 186
第三节 成构互文性:Moment in Peking与《红楼梦》的互文及翻译 204
第六章 三个中译本的特色比较与整体评价 219
第一节 郑陀、应元杰及其《京华烟云》 221
第二节 张振玉及其《京华烟云》 239
第三节 郁飞及其《瞬息京华》 265
第四节 三个中译本整体考察 286
第五节 《京华烟云》、《瞬息京华》:一种翻译文学 298
第七章 无本回译:Moment in Peking翻译的理论问题 307
第一节 无本回译: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 309
第二节 无本回译对翻译理论的再认识 329
第三节 无本回译的参照因素与终极范本 334
第四节 无本回译的译本评价 340
第八章 结语 347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基本认识 349
第二节 无本回译:一种新的翻译类型及其理论价值的发现 354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课题 359
参考文献 361
后记 372
附录 375
附录1 林语堂小说Moment in Peking人物表 375
附录2 郑陀、应元杰译本《京华烟云》人物表 376
附录3 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人物表 377
附录4 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目录 378
附录5 郁飞译本《瞬息京华》人物表 381
附录6 Moment in Peking生活场景复原图 382
附录7 林语堂中英文作品(依据林太乙女士的统计) 383
附录8 Moment in Peking中的詈词和脏话翻译对照表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