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2
1.3 研究问题 4
1.4 理论框架 4
1.5 研究方法 6
第2章 杜甫诗歌译介历史和现状 8
2.1 历时分期 8
2.1.1 萌芽期:1741—1899年 8
2.1.2 发展期:1900—1949年 8
2.1.3 繁盛期:1950—1999年 9
2.1.4 平稳期:2000年至今 11
2.2 译者模式 12
2.3 翻译模式 13
2.4 编排模式 14
第3章 杜甫诗歌英译接受程度和对目的语诗学的影响 17
3.1 再版情况 17
3.2 文学史和文学选集的收录 22
3.3 读者反应 24
3.4 对目的语诗学的影响 25
3.5 杜甫形象的流变 27
3.6 走进世界文学的杜甫 32
第4章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杜甫诗歌英译比读 36
4.1 从符号学到社会符号学翻译研究 36
4.1.1 符号学两大源头 36
4.1.2 符号学的多元发展 38
4.1.3 国内外符号学翻译思想的发展 46
4.2 汉语古诗英译的符号学视角 53
4.2.1 汉语古诗英译研究回顾 53
4.2.2 汉语古诗的符号特征 57
4.3 社会符号学意义与杜甫诗英译比读 61
4.3.1 意义的概念 61
4.3.2 指称意义再现 62
4.3.3 言内意义再现 73
4.3.4 语用意义再现 110
第5章 杜甫诗歌英译的社会符号意义再现 127
5.1 可译性 127
5.1.1 指称意义 128
5.1.2 言内意义 129
5.1.3 语用意义 130
5.2 制约因素 131
5.2.1 原作 131
5.2.2 译者 134
5.2.3 读者 146
5.3 翻译过程 148
5.4 翻译原则 152
5.5 翻译策略 155
5.6 复译 157
第6章 结语 160
6.1 总结与讨论 160
6.2 局限与前瞻 163
附录1 杜诗英译的“折中”策略——评大卫·杨《杜甫:诗的一生》 165
附录2 本文选用杜甫诗歌英译版本 173
参考文献 175
致谢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