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观(自序) 1
第一编 立人致知 3
编前叙意 3
1.立人之学 5
2.人的原问 7
3.人间与自我 11
4.“自觉有力量”的人 14
5.人与自然的认知 16
6.人的醒悟 17
7.人的觉醒 20
8.人是社会的人 24
9.力量源于人的文明自觉 27
10.自知与自觉 28
11.自知自己无知 32
12.学然后知 33
13.张载论知 35
14.人应当像一朵花 36
15.知止而后明 41
16.人的需要和欲望 43
17.为摆脱思想枷锁而求知 46
18.人间、时间和空间之际 48
第二编 树人启智 57
编前叙意 57
19.知、智与智能 58
20.智慧教育 60
21.智者之言 64
22.智者的体悟 65
23.智慧掩埋痛苦 67
24.智与愚 68
25.一个人的智慧有限 69
26.“三知之明”是生产与交往实践中产生的明智观 71
27.自觉之明 73
28.智慧三题 74
29.大智若愚 75
30.天才的、伟大的头脑 76
31.自知与知人的智慧 78
第三编 学人学问 83
编前叙意 83
32.学术与学者 84
33.读张之洞的《劝学篇》 87
34.学术上的“独立”与“自由” 89
35.学问产生于寂静 90
36.文学家寂静行程中的历史反思 93
37.积德与读书 96
38.高处立,宽处行 98
39.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阶梯 100
40.导师论导 104
41.修改博士学位论文的八个问题 107
42.让每个学生都放出自己的光彩 114
43.学行记 115
44.张奚若的“三点之教” 119
45.巴别塔之梦 121
46.治学游弋于个性、共性与相对、绝对之间 122
47.约翰·凯里的《阅读的至乐》 123
48.学术随笔、手记,可上权威刊物 124
49.专心而致志 126
50.宁静而致远 126
51.学术生命 127
52.诗意的治学美 128
53.从基辛格语录出发的学者 131
第四编 哲人哲语 137
编前叙意 137
54.栖息的哲学 138
55.论“凡是” 140
56.爱和德育 142
57.海德格尔言说“惶恐”和“缄默” 143
58.王国维的“境界说” 146
59.西西弗斯与吴刚的“荒谬” 147
60.灵感为何物 149
61.哲人尼采四论 151
62.康德的名言和陈子昂的名诗 156
63.罗素七论 159
64.康福德论古希腊哲学 168
65.由《哲学家之死》所想起的 171
66.法学、史学与哲学 175
67.历史、政治与哲学 179
68.哲学与政治 181
69.文学与哲学 182
70.泰勒斯论水 183
71.语言文字与思维方式 185
72.恩格斯论“概括”和“抽象”的概念 186
73.恩格斯论“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 187
74.恩格斯论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188
75.但丁和马克思相遇 190
76.康德“哲学家小道”的大思考 191
77.联系、经验和概念 192
78.“何事”之哲思 193
第五编 人文化成 199
编前叙意 199
79.文明化的力量 201
80.交往之道在大化 203
81.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205
82.教化的“三何而问” 206
83.文化自觉有待升华为文明自觉 208
84.《中国文化论集》中的四种文化观 212
85.在主导文明之下求索人性 215
86.生命的人文素净美 217
87.米寿诗人辛波斯卡的诗路人生 219
88.倾听他人,以理解自己 222
89.冯友兰的人文价值道德观 224
90.道德的濡化意义 225
91.由孙中山对“忠”的改造所想起的 227
92.《老子化胡经》中的“三化” 228
93.钱穆言“化” 229
94.大化为“八项变化”之总括 231
95.文化学点滴 233
96.跨文化交往 234
97.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35
98.人类造物的人文精神 237
99.由沈从文想起人文精神 238
100.理性的功能:同化与异化 239
第六编 历史记忆 243
编前叙意 243
101.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 245
102.世界历史:人与自然互动的社会文明交往史 251
103.历史辩证法 254
104.史学研究的想象力 257
105.历史的审美功能 258
106.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关于死亡主题的述说 260
107.研究现状问题应当有历史意识 261
108.提出问题是历史反思的开始 263
109.“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哲学意义 268
110.文明史点滴 270
111.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历史道路 271
112.艾略特的历史观念 272
113.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念 273
114.内藤湖南的中国内部文化史观 274
115.效果历史 275
116.自然与文明史 276
117.中国式健忘症 277
118.恩格斯论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278
119.爱因斯坦晚年谈历史教学 279
120.研究伟大历史人物的态度 281
121.“大历史”问题的再思考 283
122.重提“大历史”观念 286
123.傅岳棻的《西洋史教科书》 290
124.贝利的1780—1914年世界史 292
125.奥斯特哈梅尔的19世纪史 293
126.历史会重演吗? 294
127.近代欧洲的殖民主义 296
128.英雄人物三人论 297
第七编 诗意人生 303
编前叙意 303
129.孔子以诗言教的联想 304
130.孔子的诗中之教 307
131.孔子言诗小记 309
132.“美学意境”的东西方交往 310
133.人类的视角 312
134.哲言、名诗、格言,长存人世间 313
135.晨斋杞菊一杯茶 315
136.诗情画意与诗人 317
137.诗贵率真 318
138.苏评陶诗 319
139.豆萁诗、黄台瓜辞与政治交往 320
140.书法名语的诗意 321
14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意境界 321
142.《游褒禅山记》二得 322
143.王阳明的诗意人生 323
144.西湖实录 324
145.同是燕子矶,游感各不同 324
146.王杰逸事:清风两袖回韩城 326
147.晏安澜的《老云峰诗》 327
148.词诗之交 327
149.安文钦的对联情结 328
150.民国“洁莲”件墉 329
151.李登瀛的《咏永昌八景》 330
152.童诗童信 331
153.严复的“中道”对联 332
154.汉字文章的“三识”与“三美” 333
155.章士钊与胡适的诗意交往 333
156.爱伦堡的人生警语 335
157.忘忧草在歌唱母爱 336
158.大自然与小人类 337
159.人的诗性力量 339
160.罗曼·罗兰论艺术之间的互动 340
161.诗人阿多尼斯的梦和问 342
162.钟声——听觉空间的最强音 344
163.生活的诗意美 345
164.无知的恐惧 346
165.邓拓的死生离别观 348
166.由张岱《自为墓志铭》所想起的名诗 350
167.题折扇诗 352
168.题竹扇诗记二则 353
169.两棵栾树 354
170.树之歌 355
第八编 古今中外 359
编前叙意 359
171.这个世界会好吗? 360
172.东方的觉醒 362
173.勒南与阿富汗尼的历史交往 365
174.祈通中西 370
175.“西方病夫”的诊断书 371
176.中东民俗点滴 373
177.马格里布的农业文化遗产 373
178.东西方文明交往“四人行” 374
179.外交思想问题的思考 377
18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交往互动性 380
181.国家的力量 382
182.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384
183.民族主义和民族性 390
184.殊源合流 393
185.语言、翻译与文明传播史 394
186.西东谣 396
187.“东茶咖啡西洋醒”解 399
188.非洲黑人文明观的艺术表达 401
189.中东的地位与文明交往自觉 403
190.摩西历史的启示 405
191.苏伊士运河——东西方海运交往的战略大通道 407
192.埃及现代威权主义问题 410
193.伊朗内外交往札记 413
194.土耳其内外交往札记 423
195.成吉思汗误杀家鹰的教训 440
196.徐文长的“己之所自得” 441
197.恩格斯评《移民和殖民活动》 442
198.恩格斯对考茨基离婚的态度 444
199.荷兰在爪哇的殖民统治 445
200.达尔文的“错误” 447
201.社会达尔文主义 447
202.大仲马的人我观 448
203.基辛格和傅高义 449
204.刘古愚的世界眼光 450
205.赖琏特色 451
206.泾阳王徵的《西儒耳目录》 452
207.名人妙语话人才 453
208.王恕的恕道 455
209.恕为厚德载物 455
210.宽容的品格 456
211.倾听与多观 457
212.公诚勤朴 458
213.李仪祉的“八字教” 460
214.“华夏族”的文字与文明 461
第九编 文化文明 465
编前叙意 465
215.文化的特质 466
216.文明交往的基本事实 468
217.全球文明时代 470
218.文明自觉与自信 471
219.道德自觉 472
220.和谐的理念 473
221.由文明进程想到文明交往自觉 474
222.文明自觉 476
223.思想理论上的自觉 477
224.《再造文明》中的交往自觉 478
225.文明·自由·社会 478
226.世界文明对话年 479
227.叶文评文明学研究 480
228.麦克尼尔的文明观念 482
229.文化与理论思维 485
230.人文而化之和人文而明之 486
231.文明交往中的中西文化之争 487
232.适度、适宜和失度 488
233.文明交往五则 491
234.互动世界,共同家园 492
235.“传灯”与传承 492
236.美国的政治文明 493
237.论人云亦云和亦步亦趋 495
238.知非与四知 496
239.骄傲主要来自无知 497
240.六经为“教”开生面 498
241.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 500
242.需要和创造 502
243.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 503
244.科学技术的真相 504
245.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 506
246.从中医德风谈起 507
247.一个值得尊敬的医生 508
248.医学的历史教训 509
249.由科普作品想起的 511
250.减少与科技交往时的困扰 512
251.敬重自然,而不是畏惧自然 513
252.生态文明的演进 513
253.外国八家论人的死亡 515
254.生老病死谈 518
255.大学之重要何在 520
256.城市的社会文明形态 520
257.“乌托邦”译名的启示 521
258.乔姆斯基的无政府主义 522
259.名声 525
260.大乐观与小乐观 526
261.理论与现象之间 527
262.语言与思维方式 528
263.坚持,不可轻易放弃 530
264.翻译家是文明交往的转化师 532
265.翻译的理念与高低分野 533
第十编 自然人类 539
编前叙意 539
266.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541
267.哈维的“心血运动论” 546
268.牛顿的“万有引力论” 551
269.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 557
27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66
271.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 573
272.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577
273.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584
274.梭罗的“不服从论” 589
第十一编 八十忆师 599
编前叙意 599
275.忆三位启蒙老师 600
276.忆李止戈老师 602
277.忆陈翰笙老师 606
278.忆瓦·巴·柯切托夫老师 607
279.忆大学时代的史论之争 613
280.“历史学家茶座”的茶话 616
281.真正的友爱 624
282.自白 625
283.跋:光明和文明交往 626
卷末附录 631
附录一 《烛照文明集》“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按语 631
附录二 在《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高层论坛上的致谢信 635
附录三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庆寄语 638
附录四 致朱传忠同志的信 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