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戏剧的历史与体裁 1
一 国剧的晚出与早熟 1
二 几度变迁 8
三 丰富的体裁 14
第一章 中国戏剧的构成与形态 19
第一节 戏剧作为综合艺术 19
一 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 20
二 妆扮的表演艺术 23
三 以技求艺 27
四 音乐与戏剧化 33
第二节 演员中心的戏剧 39
一 演员与导演 39
二 角儿制 46
三 舞台熔铸一切 53
四 主角和配角 60
第三节 文本与舞台 63
一 重新解读汤沈之争 63
二 文人与案头剧 70
三 “发乎情,止乎礼义” 74
四 优伶与场上剧 81
第四节 音乐的特殊地位 90
一 国剧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90
二 杂剧的曲体结构 94
三 从戏文到传奇 103
四 板腔体和音乐戏剧化 107
第二章 中国戏剧的抒情本质 113
第一节 叙事与抒情 113
一 长于抒情,短于叙事 114
二 “听生书,看熟戏” 121
三 晚近的变化 126
第二节 中国戏剧与文学传统 129
一 文学的国剧 130
二 叙事与咏事 132
三 神话的缺失 135
四 “一切情语皆景语” 140
五 “乐人易,动人难” 144
第三节 中和、含蓄与悲情 154
一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54
二 冲淡平和的人物关系 158
三 含蓄蕴藉的风格 165
四 诗意的忧郁 168
五 始于悲情,终于团圆 180
第三章 程式与舞台表现手法 190
第一节 幻觉与虚拟性 190
一 非写实的艺术 191
二 “戏”和“演” 196
三 抽象和虚拟 202
四 讲唱艺术的余韵 205
第二节 人物、脚色与行当 217
一 脚色制的形成 218
二 以有限化身为无限 223
三 抽象、脸谱、自报家门 229
第三节 身段与舞蹈 237
一 舞蹈与做工 238
二 身段的内涵 242
三 技巧的独立性 251
第四节 “打”与“百戏”的余响 259
一 武戏的表现手法 259
二 “武戏文唱,文戏武唱” 263
三 角抵、百戏的演变和升华 270
第四章 中国戏剧的欣赏与批评 277
第一节 欣赏方式与演出场所 277
一 两种演出样式 278
二 宫廷与文人趣味 282
三 民众趣味与商业性演出 287
第二节 演员与观赏者之关系 294
一 演员的低微地位 294
二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299
三 另一种间离效果 304
第三节 “真实”与“正确” 309
一 真、善、美 309
二 “宁穿破,不穿错” 317
三 抒情艺术的规范 319
四 批评与理论 323
主要参考书目 330
后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