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主旨 1
二、研究综述 5
三、研究内容 25
第一章 国家建设与乡村教育 28
第一节 从大陆到台湾:国民党的小学教育 29
一、国统区:“三民主义”的小学教育 29
二、台湾:由日式教育到去殖民化 35
三、管制与建设: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小学教育 39
第二节 从革命到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小学教育 43
一、革命根据地:革命的小学教育 43
二、解放区:初步改造的小学教育 45
三、改造和整顿:20世纪50年代大陆的小学教育 49
第二章 乡村建设与乡村小学 54
第一节 1945—1949年的乡村与国民小学 55
一、小学发展概貌 55
二、工作指导:国民教育研究会 57
三、经费管理:委员会审核 64
四、行政支撑:保、乡镇会议 71
五、工作成效:学校发展状况 73
第二节 1949年后的新乡村与新小学 78
一、1949年始:改造和沿承 79
二、学校新景象 82
三、学校发展与流生现象 84
四、师资力量的提高 90
五、校群关系的纠正 93
第三章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师 98
第一节 角色与观念: 1945—1949年的小学教员 99
一、工作环境:海宁乡镇教育概况 99
二、角色定位:工作检讨和从教意见 102
三、申明立场:从教意识和社会观念 105
四、政教关系:教员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108
五、政府与乡村教育 111
第二节 新要求 新面貌:新中国的小学教师 112
一、政府政策:加强学习和教育 113
二、教师思想:积极靠近 115
三、教学实践:贴近政策 119
四、教师形象:摒除不良影响 122
第三节 自我与他者:乡村教师的地位与价值 124
一、记忆中的乡村学校 125
二、教与学 127
三、教师形象和地位 131
四、价值的再审视 134
五、自我与他者 136
第四章 乡村社会生活与乡村教师 139
第一节 国民党新官绅的角色和地位 140
一、生活背景——长安镇景象 140
二、权威地位的确立:亲属关系为基础 145
三、乡镇权威的政治身份:国民党党员 149
四、乡镇权威的地位:乡镇权力的主导 154
五、压力下的乡镇权威:对政府的背离 15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和意识 160
一、1948—1949年:动荡社会下的生活和意识 161
二、1949年:与新政权的隔阂 163
三、1949—1950年:新政权下的地位 166
四、新社会下的意识:积极表象下的消极 170
结语 173
一、国家建设、乡村建设与小学教育 173
二、国家、乡村社会与乡村教师 176
三、城乡关系和乡村教育走向 178
附录 国家理念与教师发展:上海市优秀教师评选案例 181
一、优秀教师评选:工作理念和国家意识 183
二、评优工作:程序与开展 185
三、评选条件:政治条件与基本条件 187
四、优与不优:评选的纠结 192
五、全国先进工作者:典型与不典型 196
六、社会主义制度与教育 199
参考文献 203
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