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认知思维 370
(一)认知内涵 370
“认知论”之含义 370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372
认知过程 374
主体与客体 382
知与行 386
(二)思维方式 388
思维与思维方式 388
中西思维之差异 391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 399
最初的矛盾学说 403
朴素的对立统一 407
从矛盾术到矛盾论 410
从雄辩术到诡辩论 412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416
共相与殊相 419
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 423
(三)认知观念 427
感观论 427
理性论 430
逻辑论 434
意识论 440
“尽心”论 444
知识论 453
工夫论 460
名实论 463
(四)实践范畴 468
实践与实践活动 468
实践当代观 472
真理观 476
真理的标准 482
真理的检验 490
第七章 哲学突破 494
(一)哲学奠基 494
哲学的发源 494
哲学的萌芽 499
哲学的突破 503
哲学的奠基 506
(二)宗教哲学 510
宗教与哲学 510
宗教与科学 517
宗教与文化 520
道教哲学 523
佛教哲学 528
基督教的中国化 536
(三)哲学理论 543
唯物论 543
观念论 547
唯识论 551
理念论 553
生命论 556
求实论 560
实在论 563
(四)哲学关联 567
哲学与现实 567
哲学与生活 571
哲学与科学 572
哲学与政治 577
哲学与历史 580
哲学与学科 584
中学与西学 586
第八章 哲学大家 596
(一)哲学家本义 596
哲学家 596
智者与儒家 600
基督徒哲学家 606
理念人 609
(二)哲学家比较 612
孔子与苏格拉底 612
老子与尼采 620
荀子与柏拉图 625
朱熹与康德 632
王阳明与马丁·路德 635
胡适与杜威 644
毛泽东与马克思 647
(三)哲学家学派 652
功利主义 652
启蒙思想 657
人本主义 661
马克思主义 664
后马克思主义 667
(四)哲学家对话 671
莱布尼茨与中国之缘 671
狄德罗与中国哲学 675
黑格尔的中国研究 677
海德格尔与中国文化 679
萨特的中国之行 684
康有为的进化派哲学观 686
严复的西方经验论 690
王国维的比较哲学 692
参考文献 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