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上篇 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 3
一、动物快感及其基本特征 6
二、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从猿到人) 17
三、从原始艺术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 30
中篇 古代人类女性形体审美意识的形成、流变和发展 55
一、先秦时期 60
二、两汉时期 64
三、魏晋时期 68
四、隋唐(五代)时期 69
五、宋元时期 76
六、明清时期 78
七、对古代封建社会消极女性形体审美观念和实践的若干简要批判 81
附:民国时期女性形体审美意识 85
下篇 现代中国女性形体健康管理 91
一、现代“女性形体健康管理”学科创立的缘起 92
二、现代“女性形体健康管理”学科创立的价值和意义 93
三、关于“女性形体健康管理”学科定位 94
四、现代中国女性(形体)审美特征 94
五、《女性形体健康管理概论》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 127
六、《女性形体健康管理概论》各主体部分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133
结束语 141
第一部分 心理健康与女性形体健康管理&王孟兰 145
第一章 女性心理健康与形体健康 145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 145
第二节 女性心理健康对形体健康管理的重要作用 148
第二章 从性别社会心理认识女性形体健康管理 152
第一节 女性形体管理发展的历史变迁 152
第二节 女性形体健康管理理念 163
第三章 女性形体健康的心理指导 169
第一节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170
第二节 建立自己形体健康管理的目标 174
第三节 正确处理“压力山大” 179
第四节 管理情绪 187
第五节 培养自身的正能量 194
第四章 女性不同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指导 197
第一节 女童形体健康管理的心理指导 198
第二节 青春期女性形体健康管理的心理保健 205
第三节 孕产期女性形体健康管理的心理保健 213
第四节 中年女性形体健康管理的心理保健 216
第五节 老年女性形体健康管理的心理保健 222
第二部分 运动健身与女性形体健康管理&张先松 229
第一章 运动健身与女性形体健康管理概述 229
第一节 女性运动健身概述 229
第二节 女性形体训练概述 249
第二章 运动健身与女性体重控制技法 262
第一节 女性理想体重与肥胖的多元评价标准 262
第二节 女性肥胖的原因、危害及其敏感时期 268
第三节 女性减肥的最佳处方指南与个性化瘦身运动处方 271
第四节 女性形体过瘦的原因与增加体重的技法 277
第三章 运动健身与女性形体修塑技法 280
第一节 女性形体美的审美向度与性感部位的修塑方法 280
第二节 女性形体局部肥胖的修塑方法 286
第三节 女性不良体型体态的矫正方法 293
第四章 运动健身与女性身高增长技法 308
第一节 女性增高锻炼的科学原理与特殊性规律 308
第二节 促进青少年女性身高增长的运动健身方法 313
第五章 运动健身与女性健康管理控制技法 315
第一节 女性理想体质与健康的标淮 315
第二节 女性健康状况的评估及其管理控制方法 324
第三部分 营养膳食与女性形体健康管理&范志红 333
第一章 体重、体成分与女性形体 333
第一节 女性体型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333
第二节 体重的科学评估 337
第二章 体型与健康:视觉美的科学基础 345
第一节 体型和生育能力 345
第二节 苹果形还是梨形:脂肪分布和患病风险 347
第三节 运动减肥为何体重不降:体成分改善更重要 349
第四节 营养与女性一生的体型变化 352
第三章 体重变化的基本原理 361
第一节 能量平衡和体型控制 361
第二节 与肥胖有关的食物真相 366
第四章 改善体型的饮食对策 375
第一节 不易肥胖的饮食选择 375
第二节 控制食量的可行方法 385
第三节 短期体重管理和长期体重管理 391
第四节 女性减肥食谱三例 405
第五章 预防骨质疏松 411
第一节 骨骼健康与体型 411
第二节 与骨骼健康有关的营养因素 417
第三节 预防骨质疏松的饮食对策 421
第四部分 美体用品与女性形体健康管理(美体内衣篇)&肖炜 邓小兰 431
第一章 女性内衣的历史和文化 431
第一节 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性内衣 431
第二节 中西方女性内衣文化的差异 439
第二章 美体内衣行业的现状 447
第一节 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447
第二节 产品更加多样化 448
第三节 相关科研不断深化 451
第四节 规范化开始形成 457
第五节 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460
第六节 制约美体内衣行业发展的因素 471
第三章 美体内衣行业的发展趋势 472
第一节 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472
第二节 产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475
第三节 企业营销模式面临转变 481
第四节 行业将进一步向健康、规范化方向发展 483
附录 487
后记 525
Contents 533
Abstract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