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0.1 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简史 1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
0.3 高分子的定义、分类、特点、命名 5
0.3.1 定义 5
0.3.2 分类 5
0.3.3 特点 6
0.3.4 命名 8
上篇 热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10
第1章 酚醛树脂 10
1.1 酚醛树脂的原材料 11
1.1.1 酚类 11
1.1.2 醛类 12
1.2 酚醛树脂的生成反应和结构 13
1.2.1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生成反应和分子结构 13
1.2.2 热固性酚醛树脂的生成反应和分子结构 15
1.3 酚醛树脂的制造工艺 18
1.3.1 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制造工艺 18
1.3.2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制造工艺 19
1.3.3 影响酚醛反应的因素 20
1.4 酚醛树脂的固化 22
1.4.1 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 22
1.4.2 热塑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 26
1.5 酚醛树脂的基本性能 28
1.5.1 酚醛树脂的热性能及烧蚀性能 28
1.5.2 酚醛树脂的阻燃性能和发烟性能 29
1.5.3 酚醛树脂的耐辐射性 31
1.6 其他酚醛树脂 31
1.6.1 间苯二酚树脂 31
1.6.2 苯酚糠醛树脂 32
1.6.3 纯油溶性酚醛树脂 33
1.7 改性的酚醛树脂 33
1.7.1 苯胺改性的酚醛树脂 33
1.7.2 二甲苯树脂改性的酚醛树脂 34
1.7.3 苯酚改性的二苯醚树脂 35
1.7.4 聚乙烯醇缩丁醛改性的酚醛树脂 36
1.7.5 植物油改性的酚醛树脂 36
1.7.6 耐热的酚醛树脂 37
1.8 酚醛树脂的应用 37
1.8.1 酚醛模塑料 39
1.8.2 酚醛树脂层压塑料 40
1.9 酚醛树脂的研究新进展 41
1.9.1 树脂 41
1.9.2 复合材料及其加工工艺 43
第2章 不饱和聚酯树脂 45
2.1 不饱和聚酯树脂基体、原材料 46
2.1.1 不饱和二元酸及酸酐 46
2.1.2 饱和二元酸及酸酐 47
2.1.3 二元醇 49
2.1.4 交联单体 50
2.1.5 引发剂 52
2.1.6 阻聚剂 56
2.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物的组成及其固化 57
2.2.1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物的组成 57
2.2.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物的固化反应 58
2.2.3 有机引发剂 60
2.2.4 热分解引发 60
2.2.5 化学分解引发 61
2.2.6 光引发 61
2.2.7 阻聚与缓聚 61
2.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老化与防老化 62
2.3.1 紫外线的作用 62
2.3.2 空气中氧和臭氧的作用 63
2.3.3 水解降解作用 63
2.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与应用 63
2.4.1 层压塑料与模压塑料 63
2.4.2 片状模塑料、团状模塑料 64
2.4.3 人造大理石和人造玛瑙 64
2.4.4 云母带胶黏剂 65
2.4.5 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漆 65
2.4.6 无溶剂漆 66
第3章 环氧树脂 67
3.1 环氧树脂的合成、制造、质量指标 67
3.1.1 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合成制造 67
3.1.2 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合成 70
3.1.3 环氧树脂的质量指标 71
3.2 环氧树脂的基本性能 72
3.2.1 双酚A型环氧树脂 72
3.2.2 双酚F型环氧树脂 73
3.2.3 双酚S型环氧树脂 74
3.2.4 氢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 74
3.2.5 线型酚醛型环氧树脂 74
3.2.6 多官能基缩水甘油醚树脂 75
3.2.7 多官能基缩水甘油胺树脂 75
3.2.8 具有特殊机能的卤化环氧树脂 76
3.3 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固化剂和促进剂 78
3.3.1 环氧化物的反应性 78
3.3.2 含羟基化合物的固化反应 79
3.3.3 胺类的固化反应和固化剂 80
3.3.4 有机羧酸的固化反应 88
3.3.5 酸酐的固化反应 89
3.3.6 酸酐类固化剂 93
3.3.7 合成树酯类固化剂 97
3.3.8 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用促进剂 99
3.4 环氧树脂用辅助材料及其改性 101
3.4.1 稀释剂 101
3.4.2 增韧剂 103
3.4.3 填料 105
3.4.4 阻燃剂 105
3.4.5 纤维增强材料 108
3.5 环氧树脂的应用 112
3.5.1 环氧树脂涂料 113
3.5.2 环氧树脂胶黏剂 116
3.5.3 环氧树脂成型材料 119
3.5.4 纤维增强塑料和复合材料 121
3.5.5 环氧树脂的反应注射成型 123
第4章 聚氨酯树脂 126
4.1 聚氨酯的基本原材料 127
4.1.1 多元异氰酸酯 127
4.1.2 多羟基化合物和聚合物 128
4.1.3 助剂 129
4.2 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136
4.2.1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 136
4.2.2 聚氨酯的生成反应 138
4.3 聚氨酯的制造工艺 138
4.3.1 熔融法 139
4.3.2 溶液法 139
4.4 聚氨酯的应用 139
4.4.1 聚氨酯泡沫塑料 139
4.4.2 聚氨酯弹性体 141
4.4.3 聚氨酯涂料 144
4.4.4 聚氨酯胶黏剂 146
4.4.5 聚氨酯密封胶 147
第5章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149
5.1 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原理 149
5.2 双马来酰亚胺的性能 151
5.2.1 熔点 151
5.2.2 溶解性能 151
5.2.3 反应性能 151
5.2.4 耐热性能 152
5.2.5 力学性能 152
5.2.6 BMI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152
5.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改性 153
5.3.1 与链烯基化合物的共聚改性 153
5.3.2 二元胺改性BMI 157
5.3.3 热塑性树脂改性BMI 159
5.3.4 环氧改性BMI 164
5.3.5 氰酸酯改性BMI 164
5.3.6 降低后处理温度工艺改性 165
5.4 新型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165
5.4.1 链延长型BMI 165
5.4.2 取代型BMI 171
5.4.3 稠环型BMI 171
5.4.4 噻吩型BMI 171
5.4.5 含特殊元素BMI 172
5.4.6 树脂传递模塑用BMI树脂 172
5.4.7 线型酚醛型多马来酰亚胺树脂 173
5.5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应用 174
5.5.1 电气绝缘材料 174
5.5.2 高温胶黏剂 174
5.5.3 航空航天结构-功能复合材料 174
第6章 聚酰亚胺树脂 177
6.1 均苯型聚酰亚胺 177
6.1.1 用熔融缩聚法制备聚酰亚胺 177
6.1.2 用两步法制备聚酰亚胺 178
6.2 可熔性聚酰亚胺 181
6.2.1 6F二酐型聚酰亚胺 182
6.2.2 二苯醚四羧酸二酐型聚酰亚胺 183
6.2.3 用含亚胺环的二酐制备聚酰亚胺 184
6.3 加成型聚酰亚胺 184
6.3.1 PMR型聚酰亚胺 184
6.3.2 乙炔端基型聚酰亚胺 185
6.4 聚酰亚胺的性能 187
6.4.1 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 187
6.4.2 聚酰亚胺的化学稳定性 189
6.4.3 聚酰亚胺的介电性能 190
6.4.4 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 191
6.5 改性聚酰亚胺 191
6.5.1 聚酰胺酰亚胺 191
6.5.2 聚酯酰亚胺 193
6.5.3 聚酯-酰胺-酰亚胺 194
6.5.4 聚苯并咪唑-酰亚胺 195
6.5.5 聚砜-酰亚胺 195
6.6 聚酰亚胺的应用 196
6.6.1 聚酰亚胺薄膜 196
6.6.2 聚酰亚胺漆 199
6.6.3 聚酰亚胺胶黏剂 200
6.6.4 高性能工程塑料 200
6.6.5 聚酰亚胺纤维 204
6.6.6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205
第7章 氰酸酯树脂 207
7.1 氰酸酯树脂单体的合成 207
7.2 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 209
7.2.1 氰酸酯固化反应机理 209
7.2.2 催化剂对固化反应的影响 209
7.3 氰酸酯树脂的基本性能 213
7.3.1 氰酸酯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213
7.3.2 氰酸酯固化物的热分解机理 219
7.3.3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220
7.4 氰酸酯的改性 223
7.4.1 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 223
7.4.2 氰酸酯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228
7.4.3 氰酸酯的增韧改性 229
7.5 氰酸酯的应用 231
第8章 有机硅树脂 233
8.1 硅及硅键的化学特性 233
8.2 有机硅单体的合成 234
8.2.1 有机卤硅烷的合成方法 235
8.2.2 甲基氯硅烷的合成 237
8.2.3 苯基氯硅烷的合成 240
8.2.4 其他有机硅单体的合成 242
8.3 聚有机硅氧烷的生成反应 242
8.3.1 水解缩合 242
8.3.2 催化重排 248
8.3.3 在高温下利用空气中氧的作用提高分子量 249
8.3.4 杂官能单体缩聚制备聚有机硅氧烷 250
8.4 有机硅树脂的性能 250
8.4.1 热稳定性 250
8.4.2 聚有机硅氧烷液体及弹性体的特征 253
8.4.3 电绝缘性 253
8.4.4 力学性能 255
8.4.5 耐候性 256
8.4.6 耐化学药品性 257
8.4.7 憎水性 258
8.5 有机硅树脂的改性 259
8.5.1 有机硅改性醇酸树脂 259
8.5.2 有机硅改性聚酯树脂 260
8.5.3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 260
8.5.4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0
8.5.5 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 262
8.5.6 硅氧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 262
8.6 有机硅树脂的应用 264
8.6.1 有机硅绝缘漆 264
8.6.2 有机硅胶黏剂 270
8.6.3 有机硅塑料 273
8.6.4 微粉及梯形聚合物 275
参考文献 276
下篇 热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277
第9章 聚乙烯 277
9.1 发展简史 277
9.2 低密度聚乙烯 278
9.2.1 反应机理 278
9.2.2 生产工艺 278
9.2.3 结构与性能 279
9.2.4 加工和应用 282
9.3 高密度聚乙烯 283
9.3.1 反应机理 283
9.3.2 生产工艺 283
9.3.3 结构与性能 284
9.3.4 加工和应用 285
9.4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286
9.4.1 反应机理 286
9.4.2 生产工艺 286
9.4.3 结构与性能 287
9.4.4 加工和应用 289
9.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291
9.5.1 生产工艺 291
9.5.2 结构与性能 291
9.5.3 加工和应用 293
9.6 茂金属聚乙烯 294
9.6.1 发展简介 294
9.6.2 生产工艺 295
9.6.3 结构与性能 295
9.6.4 加工和应用 297
9.7 双峰聚乙烯 297
9.7.1 生产工艺 297
9.7.2 结构与性能 298
9.8 共聚聚乙烯树脂 298
9.8.1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298
9.8.2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301
9.8.3 乙烯-丙烯酸甲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302
9.8.4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303
9.9 聚乙烯改性 304
9.9.1 化学改性 304
9.9.2 共混改性 310
9.9.3 填充改性 312
参考文献 315
第10章 聚丙烯 317
10.1 发展简史 317
10.2 等规聚丙烯 318
10.2.1 反应机理 318
10.2.2 生产工艺 318
10.2.3 结构与性能 319
10.2.4 加工和应用 324
10.3 茂金属聚丙烯 326
10.3.1 结构与性能 327
10.3.2 加工与应用 327
10.4 无规聚丙烯 328
10.4.1 生产工艺 328
10.4.2 结构与性能 328
10.5 共聚聚丙烯树脂 328
10.5.1 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 329
10.5.2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 329
10.6 聚丙烯改性 330
10.6.1 化学改性 330
10.6.2 共混改性 334
10.6.3 填充改性 340
10.6.4 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 343
10.6.5 透明改性 346
参考文献 347
第11章 聚氯乙烯 349
11.1 发展简史 349
11.2 反应机理 350
11.3 生产工艺 350
11.3.1 悬浮聚合生产工艺 350
11.3.2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 357
11.3.3 微悬浮聚合法工艺 360
11.3.4 本体法生产工艺 362
11.4 结构和性能 363
11.4.1 化学结构 363
11.4.2 颗粒结构和形态 365
11.4.3 性能 368
11.4.4 加工和应用 373
11.5 共聚聚氯乙烯树脂 376
11.5.1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376
11.5.2 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 377
11.5.3 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377
11.5.4 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378
11.6 聚氯乙烯化学改性 378
11.6.1 氯化聚氯乙烯 378
11.6.2 PVC交联 380
11.7 PVC共混改性 382
11.7.1 增韧改性 382
11.7.2 耐热改性 388
11.8 聚氯乙烯填充改性 389
11.9 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 389
11.10 聚氯乙烯加工改性 392
11.11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 393
11.11.1 HP-PVC 393
11.11.2 共混型TPVC 394
11.11.3 TPVC加工和应用 394
参考文献 394
第12章 聚苯乙烯 396
12.1 发展简史 396
12.2 通用聚苯乙烯 397
12.2.1 反应机理 397
12.2.2 生产工艺 397
12.2.3 结构与性能 398
12.2.4 加工和应用 399
12.3 可发性聚苯乙烯(EPS) 399
12.3.1 生产原理和工艺 399
12.3.2 结构与性能 401
12.3.3 加工和应用 403
12.4 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 404
12.4.1 生产工艺 404
12.4.2 结构与性能 406
12.4.3 加工和应用 410
12.5 间规聚苯乙烯 410
12.5.1 生产工艺 410
12.5.2 结构与性能 410
12.5.3 加工和应用 412
12.6 共聚聚苯乙烯树脂 413
12.6.1 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413
12.6.2 丙烯酸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414
12.6.3 丙烯腈/乙烯-丙烯-二烯烃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共聚物 415
12.6.4 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 416
12.6.5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 416
12.6.6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417
12.6.7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417
12.6.8 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418
12.6.9 K树脂 419
12.7 聚苯乙烯共混改性 420
12.7.1 PS与PPO共混 420
12.7.2 PS与PO共混 421
12.7.3 其他共混改性 421
参考文献 421
第13章 ABS树脂 423
13.1 发展简史 423
13.2 反应机理 424
13.3 生产工艺 425
13.3.1 ABS生产工艺分类 425
13.3.2 乳液接枝-掺混生产工艺 427
13.3.3 连续本体法 429
13.4 结构与性能 431
13.4.1 结构 431
13.4.2 增韧机理 431
13.4.3 性能 432
13.4.4 加工和应用 437
13.5 ABS改性 438
13.5.1 化学改性 438
13.5.2 共混改性 440
13.6 ABS填充改性 444
参考文献 445
第14章 聚酰胺 447
14.1 聚酰胺6 447
14.1.1 发展简史 447
14.1.2 反应机理 448
14.1.3 生产工艺 449
14.2 聚酰胺66 451
14.2.1 发展简史 451
14.2.2 反应机理 452
14.2.3 生产工艺 453
14.3 结构与性能 453
14.3.1 结构 453
14.3.2 性能 455
14.4 加工和应用 461
14.4.1 加工 461
14.4.2 应用 462
14.5 聚酰胺改性 463
14.5.1 共聚改性 463
14.5.2 共混改性 465
14.5.3 增韧改性 470
14.5.4 增强改性 471
14.5.5 填充改性 473
14.5.6 阻燃改性 474
14.5.7 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 475
14.6 其他聚酰胺 480
14.6.1 聚酰胺1010 480
14.6.2 聚酰胺11 483
14.6.3 聚酰胺12 486
14.6.4 聚酰胺46 489
14.6.5 聚酰胺610、612 490
14.6.6 单体浇铸聚酰胺6 492
14.6.7 透明聚酰胺 493
参考文献 494
第15章 聚碳酸酯 496
15.1 发展简史 496
15.2 反应原理 497
15.2.1 光气界面缩聚法 497
15.2.2 熔融酯交换法 497
15.2.3 非光气酯交换法 497
15.3 生产工艺 498
15.3.1 光气法工艺 498
15.3.2 熔融酯交换法工艺 499
15.3.3 非光气酯交换法工艺 500
15.3.4 其他非光气酯交换法工艺 502
15.4 结构和性能 503
15.4.1 PC结构 503
15.4.2 性能 503
15.5 加工和应用 506
15.5.1 加工 506
15.5.2 应用 506
15.6 聚碳酸酯改性 508
15.6.1 共聚改性 508
15.6.2 共混改性 508
参考文献 514
第16章 热塑性聚酯 516
16.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516
16.1.1 发展简史 516
16.1.2 反应机理 518
16.1.3 生产工艺 518
16.1.4 结构和性能 521
16.1.5 加工和应用 524
16.1.6 PET改性 526
16.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534
16.2.1 发展简史 534
16.2.2 反应机理 535
16.2.3 生产工艺 536
16.2.4 结构和性能 537
16.2.5 加工和应用 539
16.2.6 改性 540
参考文献 544